问:观照真心和观照念头有什么不同?训练时应该以哪个为根本?
答:如果你能够直接观照真心的话,肯定是以观照真心为根本。但是,为什么有的时候要观念头呢?就是当你无法安住真心的时候,内心已经是妄念纷飞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观照念头。观有一个作用,观,是一种出离。当你观照念头的时候,自然就能够从念头中出离出来。如果没有这个观,你就会一直陷入在念头里。你的心就是你的念头,这个时候就是妄心。妄心和念头是一回事。妄心,妄想,烦恼,情绪,执着,都是一个东西。怎么样离于这种状态?首先是警觉,你首先要能够升起这个警觉,知道自己在妄想,这个时候来起观,升起这个观,来观照内心的念头。当你升起这个观的时候,这个观的力量刚开始是比较弱的,所以需要不断地训练,通过不断地训练,来提升观的力量,让它越来越强大。观一升起的时候,注意,念头就变成了客体对象。这个观就变成了主体。在没有这个观的时候,那个念头就是你生命的主宰。当生起这个观的时候,那个念头就变成了观的对象,它就变成了一个客体,就像镜子照物一样,你能够照着它。这个时候不管那个念头本身是什么样子的,你不需要跟它纠结,执着,你只需要去升起这个观,只是看着它,不评判它,也不跟着它走。慢慢地念头就自动消散掉了。然后以这个观为基础,当心慢慢地静下来了之后,心的本体的宁静就会和这个观融为一体,这时就能重新回到真心之中。所以说观念头还是观真心,它不取决于要固定地使用哪种方法,而是要看自己的心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你的心处在寂静的状态,平静的状态,宁静的状态,就可以直接去观照真心,这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会处在一种念头比较多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训练观照念头,通过观念头的方式来训练这个观本身,训练警觉。通过长期的训练,你升起这个观的速度以及力量越来越强了之后,妄念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小,它是一个此起彼伏的过程。
问:观者是谁?
答:观者是谁的问题,需要你自己去观,自己去悟。因为文字的回答是没有意义的。你需要自己在对自心的观照中去体悟,这个观者是谁?然后这种体悟要跟我们读书,对于理上的悟要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在读雪师的《真心》时,所有关于什么是真心,这一套理论的东西你要能够明白。然后再实际去反观和体悟这个观者是谁,这个提起警觉的是什么等等,慢慢地去体悟它。我们的心其实只有一颗心,说到底,不管怎么样都只有一个心。不管是观,还是警觉,不管是念头还是情绪,不管是烦恼还是痛苦,本体上都是从同一个心生起的。那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叫真心?什么样的状态下叫观?什么样的状态下叫警觉?什么样的状态下叫妄心?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你要知道它们分别代表了心的什么样的状态。然后通过某一种方法去转变心的状态,这个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
比如说同样是观,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说这个观者一定是什么,一定是谁。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你的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真心,没有修行过的人,他也会观,坐山观虎斗的时候,也会有观。他观看风景的时候,观看电影的时候,他也有观。但是这样的观和你观照念头时候的观,以及观照真心时候的观,这个观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这个观有没有一种对于真心的觉悟,有没有对空性的觉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不同的状态下,心的状态是变化的。你要从中去把握心变化的规律。我们通过读书去明理,就会知道我们的心是怎么变化的,不同状态下的心是什么样的?然后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转变自己的心,去调自己的心,去觉照自己的心,去悟自己的心,然后从纷繁杂乱的幻象背后,穿透这些幻象去找到能够生起这些幻象的、背后的那个真心,直到清晰地见到它。所以说我们无法固定地定义说,这个观者是谁?它取决于这个观的状态,观的性质,观的质量,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