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贯之十 乡党篇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原文】10.1孔子于乡党,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⑵言,唯谨尔。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⑴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⑵如也。君在,踧踖⑶如也,与与⑷如也。

10.3君召使摈⑴,色勃⑵如也,足躩⑶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⑷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⑴。过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⑷,逞⑸颜色,怡怡如也;没阶⑹,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10.5执圭⑴,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⑵,足蹜蹜⑶如有循⑷。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注释】10.1⑴恂恂:信实之貌。⑵便便:辩貌。

10.2⑴侃侃:和乐之貌。⑵訚訚:中正之貌。⑶踧踖:恭敬貌。⑷与与:不忘面向君主,威仪中适的样子。

10.3⑴摈:《康熙字典》同“傧”。导宾也。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在主曰摈,在客曰介。⑵勃:《康熙字典》变色貌。⑶躩:《康熙字典》足盘辟而为敬也。⑷襜:《康熙字典》整貌。

10.4⑴履阈:踩门槛。⑵位:君之虚位,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怠慢放肆。⑶摄齐:程树德云: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⑷等:程树德云:等,阶之级也。⑸逞:放也。⑹没阶:下尽台阶。

10.5⑴圭:程树德云:诸侯命令大夫执圭出使他国。上如揖,下如授。执圭要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⑵战色:小心翼翼的样子。⑶蹜蹜:举足促狭。⑷如有循:行不离地,如缘物也。

【翻译】10.1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话比较严谨慎重而已。

10.2在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恭敬而不安的样子,始终面向国君。

10.3国君命孔子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10.4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从来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成为恭敬不安的样子。

10.5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仪容郑重。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发明】所谓的社会化,就是要扮演好各种不同的角色。孔子的角色意识非常强。在父老乡亲面前,在国君面前,在长官面前,在部下面前,在同僚面前,在外宾面前,在他国君主面前,都能摆正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10.6【原文】君子不以绀⑴緅⑵饰⑶,红紫不以为亵服⑷。当暑袗絺绤⑸,必表而出之。缁⑹衣羔裘⑺,素衣麑⑻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⑼。必有寝衣⑽,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⑾。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⑿,必杀⒀之。羔裘玄冠⒁不以吊。吉月⒂,必朝服而朝。

【注释】⑴绀:《说文解字》帛深青而扬赤色(天青色)。⑵緅:帛青赤色也。即:黑中带红。⑶饰:《康熙字典》缘袖也。即:镶边。⑷亵服:平时在家里穿的便服。⑸袗绤:《康熙字典》诊,单也。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⑹缁:《说文解字》帛黑色。⑺羔裘:程树德云:羔裘用黑羊皮。要配上黑色罩衣,就是缁衣。⑻麑:《康熙字典》鹿子。即,幼鹿。⑼袂:《说文解字》袖也。⑽寝衣:《说文解字》被,寝衣也。衾是大被,寝衣是小被。⑾居:《康熙字典》坐也。古人跪坐。⑿帷裳:程树德云: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旁无杀缝。⒀杀:减少,裁去。⒁玄冠:一种黑色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用作吉服,故不能穿去吊丧。⒂吉月:每月初一。

【翻译】孔子不用深青带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家居的便装。暑天,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单衣,外出一定先穿内衣再套上葛布上衣。黑色的衣配黑羊皮袍,白色的衣配白麑皮袍,黄色的衣配黄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袄比较长,右袖子要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被,有一身半那么长。用厚狐貉皮当坐垫。服丧期满之后,任何饰物都可以佩带。不是朝祭的衣服,旁边一定杀缝。羊羔皮袍和黑色礼帽都不能穿戴着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发明】日常穿戴要适合时代发展、身份特点、起居要求等,按规矩穿戴,既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10.7【原文】齐⑴,必有明衣⑵,布。齐必变食⑶,居必迁坐⑷。

【注释】⑴齐:同“斋”。⑵明衣:浴衣。⑶变食:不饮酒,不吃葱、蒜等“五辛”。⑷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翻译】斋戒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换地方独住。

【发明】每逢重要节日、重大事项,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斋戒,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斋戒过程也恭敬心升起的过程。


10.8【原文】食不厌⑴精,脍⑵不厌细。食饐⑶而餲⑷,鱼馁⑸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⑹恶,不食;失饪⑺,不食;不时⑻,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⑼。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⑽,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⑴厌:《康熙字典》足也。即,吃饱。⑵脍:《说文解字》细切肉也。⑶饐:《康熙字典》臭味变。⑷餲:《康熙字典》饭臭也。⑸馁:《康熙字典》鱼烂也。⑹臭:《康熙字典》凡气之总名。气味。⑺饪:程树德云:烹调生熟之节也。⑻不时:程树德云: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⑼胜食气:程树德云: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⑽沽酒市脯:程树德云: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皆伤人也。

【翻译】吃饭,不吃饱,即使是上等米面;吃肉,不吃饱,即使是最嫩的肉丝。食物长期存放变味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方法不对,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调味的酱,不吃。肉虽多,吃时不超过主食的数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醉。市场上的私酒和肉干违反了周礼“酒酤在官”的规定,也不吃。进食时不去除姜,但也不多吃。

【发明】孔子是把吃饭当成非常重大的事情对待。他讲究的不是食材,而是规矩。现代人把吃饭当成感官刺激,讲究的是色香味体验,主打一个大快朵颐,不懂得节制。


10.9【原文】祭于公,不宿肉⑴。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⑴不宿肉:程树德云: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馀也。但比君所则胙可少缓耳。

【翻译】参加国君祭祀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10.10【原文】食不语⑴,寝不言⑵。

【注释】⑴言,⑵语:《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翻译】吃饭的时候不辩论(可以介绍食物,嘘寒问暖),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发明】吃饭前不可以扰动情志;睡觉前不可以思考问题。


10.11【原文】虽疏、食、菜、羹⑴、瓜,祭,必齐⑵如也。

【注释】⑴羹:《尔雅》肉谓之羹。⑵齐:同“斋”。

【翻译】即使是普通的菜、饭、热菜、肉、瓜果,也一定先祭一祭(供养祖先),祭时必定恭恭敬敬,像斋戒一样。

【发明】胶东称腌制的咸菜为“瓜祭”,就是从这里来的。


【原文】10.12席⑴不正,不坐。

10.13乡人饮酒⑴,杖者⑵出,斯出矣。

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⑴。

10.15问人⑴于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注释】10.12⑴ 席:《康熙字典》:释也。可卷可释也。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10.13⑴乡人饮酒:《说文解字》飨,乡人饮酒也。古时的一种礼节。⑵杖者:程树德云:杖者,老人也。六十杖于乡,其他人见到杖者,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

10.14⑴傩:程树德云:傩所以逐疫……阼阶,东阶也。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

10.15⑴问:《说文解字》讯也。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⑵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翻译】10.12席子摆放不端正,不坐。

10.13行乡的饮酒礼后,要等持杖的老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10.14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10.15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发明】礼的作用太大了,能够让人从容立身,不怒而威。


10.16【原文】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⑴。”

【注释】⑴不敢尝:程树德《论语集释》云:杨氏曰:大夫有赐,拜而受之,礼也。未达不敢尝,谨疾也。必告之,直也。

【翻译】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对来使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发明】医不扣门,卦不空出,师不顺路,道不轻传,法不空授。


10.17【原文】厩⑴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⑴厩:《康熙字典》马舍也。

【翻译】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发明】孔子的价值观排序是:道最高,德、仁、义、礼、信等理想信念次之,人又次之,生产生活资料又次之,玉之类的奢侈品无用,一定要卖出去。


【原文】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⑴,必熟而荐⑵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10.19疾,君视之,东首⑴,加朝服,拖绅⑵。

10.20君命召,不俟⑴驾行矣。

【注释】10.18⑴腥:《康熙字典》凡肉未熟曰腥。⑵荐:程树德云:荐之祖考,荣君赐也。

10.19⑴东首:头朝东。⑵绅:《说文解字》大带也。

10.20⑴俟:《康熙字典》待也。

【翻译】10.18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恭恭敬敬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预防有毒)。

10.19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10.20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前往。


10.21【原文】入太庙,每事问。

【翻译】孔子到太庙,遇见每件事,他都要问。

【发明】首先,太庙是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每事问”表示郑重、严谨、一丝不苟。其次,孔子不耻下问,常常“以多问寡”,表示对管事人的尊重。实际上,在太庙里,尊重管事人就是尊重太庙,尊重祖先。第三,孔子向专业的管事人请教,既能够让身边的人长见识、学礼仪,也能够给管事人更多发言的机会。每当这个时候,孔子就扮演成善于提问的学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


10.22【原文】朋友⑴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⑵。”

【注释】⑴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⑵殡:《说文解字》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翻译】孔子的朋友去世,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发明】“生死亦大矣”,天地间最大的事情就是生、死。“迎婴儿降生”和“让死者安息”都是神圣的,不可草草了事。正是因为孔子能“让死者安息”,所以,孔氏一脉千年不败,生生不息。


10.23【原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翻译】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说明】祭肉有特殊价值和意义,不是花钱能够买到的。车马只是值钱而已。


10.24【原文】寝不尸⑴,居⑵不客。

【注释】⑴尸:程树德云:偃卧似死人也。⑵居:《说文解字》蹲也。

【翻译】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而是右侧卧;平日蹲着,不像面对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跪着。

【说明】春秋时期,中国没有高桌高凳高床,只有低矮的几案,人们平常都是蹲着、跪着。孔子习惯蹲着,可见身体不胖。


10.25【原文】见齐衰⑴者,虽狎⑵,必变。见冕者与瞽⑶者,虽亵⑷,必以貌。凶服⑸者式之⑹,式负版者⑺。有盛馔⑻,必变色而作⑼。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⑴齐衰:亦作“齐缞”。丧服。“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⑵狎:《康熙字典》近也。⑶瞽者:盲人。指乐师。⑷亵:《说文解字》私服。引申为:常见、熟悉。⑸凶服:丧服。⑹式:程树德云: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⑺负版者:程树德云:持邦国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⑻馔:《说文解字》具食也。盛馔,盛大的宴席。⑼作:《说文解字》起也。程树德云:敬主人之礼,非以其馔也。

【翻译】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说明】必变、必以貌,必变色……透过这一系列的“必”字,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活在当下,随时适应眼前的环境,没有走神、发呆、懵懂的情况。这也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


10.26【原文】升车,必正立,执绥⑴。车中不内顾⑵,不疾言⑶,不亲指⑷。

【注释】⑴绥:程树德云:挽以上车之索也。⑵内顾:回头看。⑶疾言:大声说话。⑷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翻译】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发明】孔子善于换位思考,当然不会去妨碍他人。


10.27【原文】色斯举矣⑴,翔而后集⑵。曰:“山梁雌雉⑶,时哉⑷时哉!”子路共⑸之,三嗅而作⑹。

【注释】⑴色斯举矣:色,彩色影子。举,突然飞出。⑵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⑶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⑷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⑸共:同“拱”。⑹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翻译】一团彩影突然从灌木丛飞出,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知道这个季节是不可以猎杀母野鸡的。于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扑扑棱棱飞走了。

【发明】母野鸡得其时,活得逍遥自在。圣贤若得其时,能大展宏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7.1【原文】子曰:“述⑴而不作,信而好古,窃⑵比于我老彭⑶。” 【注释】⑴...
    易不疑阅读 301评论 3 6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3.1【原文】孔子谓⑴季氏⑵:“八佾⑶舞于庭,是⑷可忍也,孰⑸不可忍也?” ...
    易不疑阅读 400评论 6 9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3.1【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⑴,劳之⑵。”请益⑶,曰:“无倦。” ...
    易不疑阅读 320评论 1 3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5.1【原文】卫灵公问陈⑴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⑵,则尝⑶闻之矣;军...
    易不疑阅读 505评论 1 6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9.1【原文】子⑴罕言利,与⑵命⑶与仁。 【注释】⑴罕:《尔雅》希、寡、鲜,...
    易不疑阅读 401评论 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