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7

传习录(卷中)


【一八八】去除“文字障”,自己体验才是实功夫

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工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工夫未明彻也。近时有谓「集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集义」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谓「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若此者,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文蔚之论,其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至于「致知」、「穷理」及「忘、助」等说,时亦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到得工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译文]

圣贤讲学,往往就事论事,他们所说的好像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宗旨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天地之间,原本只有这个性,只有这个天理,只有这个良知,只有这件事。所以,凡是古人就学问上讲的功夫,就没有必要掺杂搭配,自然会吻合贯通;若认为需要掺杂搭配,那么就是因为自己的功夫还不够纯熟。最近有人认为“集义”的功夫,必须掺杂搭配个致良知的功夫才能完备,那么就是他对“集义”功夫的理解还不透彻。集义的功夫还不透彻,,便刚好成为了致良知的阻碍。认为致良知的功夫必须搭配上一个“勿忘勿助”的功夫才能够明白,那么就是致良知的功夫尚没有透彻。致良知的功夫尚没有透彻,便恰恰成为了“勿忘勿助”的牵累。这都是在文义上勉强解释、牵强附会,以求融会凑合,而不曾让自己在真实的功夫上体验,因此论述得愈是精细,离圣道也愈加远矣。

你关于致良知的思路,在“大本达道”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至于“致知”“穷理”和“勿忘、勿助”等想法,还时不时有掺杂搭配的地方,这就是我所说的已经在康庄大道上了,但有时会有歪斜曲折的情况,等到功夫纯熟后,这种情况自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释疑:

天地之间原本就只有一个天理,只有一个良知。所以所谓集义、勿忘勿助都只为了致良知。

“吾道一以贯之”,用孔子这句话来总结先生这段话的致良知功夫最恰当不过。先生发这段议论,主要是针对那些喜欢在字面上钻研而忽略了学说要义的人而说的,因为这也是学习心学最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


缘天地之间,只有此性此理,故儒释道三家的学问,也只为一件事,那就是究竟本来。

究竟者,尽其知之极也;本来者,自本而来也。本者何谓?天命之性,能来之缘也;来者谓谁?率性之道,本之所见也。本来无来,意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顺逆之行,动静之易,一以贯之,故名如来。尽知之极,以证如来,即所谓究竟本来,亦即修道之教也。

尽知之极,即所谓良知;以证如来,即所谓依良知而行,概而言之,致良知也。致良知于时机场景不同时,亦可言之以集义、勿忘勿助等等,但说一自不必言二,因为诸家名相纷纷而指向唯一,否则执于文字分别,便会生出许多搀和兼搭,横斜迂曲之嫌。

明白得这些许道理,致良知三字自也不必多说,此即所谓工夫纯熟之要义。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天命之谓性,性是共通的,天理是一致的,人类共享的,只有这一个良知,良知是大家有的,因为它是天理,只有此一件事耳,虽然对象、时间、地点不一样,但原理是一样的。所以说古人论学,说到功夫,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你没有必要搀和兼搭,一搀和兼搭就乱了,就说明自己的功夫不明确、不彻底。

在文义上搅和,解释牵强,以求混融湊泊,都是因为没有在自己身上体证,没有在自己内心里着实用功,而是在文义上穿求,所以他们论得愈精,他们离正确的标准就愈远。

养我浩然之气之后的沛然状态,是正确的而且底气很足。你虽然上了康庄大道,但是你还是免不了遇见岔道,走过小弯路,等到功夫成熟后,自己的小毛病就会去掉。


批注:

①人。三轮执斋与佐藤一斋本作“是”,南本作“人人”。


②搀和兼搭。搭挂附和以牵合。


③集义。见第四十条,注一。


④参见《答董沄萝石》:“若平日能集义,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然能知人之言,而凡波淫邪遁之词,皆无所施于前矣,况肯自以为惭乎?集义,只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 “(《全书》卷五)


⑤勿忘勿助。参看第八十七条,注二。


⑥大本达道。见《中庸》第一章。


⑦致知穷理。见《大学》第五章,《知本章》朱子《补传》。


净心斋笔录

2023年8月3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传习录(卷中) 【一八六】集义就是致良知(1) 来书所询,草草奉复一二:近岁来山中讲学者,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工...
    净心斋阅读 542评论 0 0
  • 传习录(卷中) 【一八七】集义就是致良知(2)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
    净心斋阅读 854评论 0 0
  • 答聂文蔚之二 原文直解 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
    无住居士阅读 8,039评论 5 17
  • 答聂文蔚 【原典164】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谛视数过,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
    海上明月共阅读 579评论 0 0
  • 伪学习之病:把不同的圣人不同的话拿来比对琢磨,找不同,找不通,找不对,都是就着文字上解释,牵强附会,表面上是在求融...
    华杉2009阅读 1,392评论 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