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任正非内部讲话》第八章有感07

以客户为中心:在红海市场中锚定生存与发展的航向

一、客户之魂

“客户是华为之魂,而不是一两个高层领导”,当组织规模扩大,层级逐渐复杂,容易形成“以领导意志为导向”的内部循环——部门围绕KPI运转,员工盯着上级评价做事,却渐渐脱离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这种“向内看”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是将企业的命运系于少数人的判断,而忽略了客户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最终裁判。

华为的破局之道,是将“客户中心”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制度体系。从“普遍的客户关系推广”,到要求研发副总裁每周固定见客户、名单报备客户群管理部并纳入考核,任正非用流程化的设计,强制打破了“研发与客户隔绝”的壁垒。在传统认知中,研发部门往往被视为“技术高地”,习惯闭门造车搞创新,但华为的实践证明,脱离客户的技术研发不过是“自嗨式创新”——再先进的技术,若不能解决客户的痛点,最终只会沦为实验室里的样品。

这种“客户倒逼组织”的逻辑,在小米的发展中同样得到印证。雷军的抖音账号评论区被网友称为“许愿池”,本质上是小米将“客户沟通”融入了产品迭代的全流程。用户在评论区的每一条留言、每一个建议,都成为研发团队调整产品的依据:从手机续航优化到系统功能更新,从智能家居联动设计到性价比策略调整,小米用“与用户共创造”的模式,让客户从“产品使用者”变成了“产品参与者”。正如任正非所说,“今天之所以有进步,就是客户教我们的”,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都在践行同一个真理:客户不是被动接受产品的群体,而是企业最宝贵的“外部研发团队”,尊重客户的心声,就是为企业的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二、红海突围

“花样少年朗诵展演”从应需而生到身处红海,恰是当下多数行业竞争现状的缩影:当市场从蓝海进入红海,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营销战轮番上演,许多公司陷入“内卷式消耗”,却忘了突围的关键仍在客户身上。任正非在讲话中强调“围绕着客户转,这样会变得流程化、制度化”,本质上是在提醒企业:红海市场的竞争,拼的不是“谁的模式更花哨”,而是“谁更懂客户、谁能更好地满足客户”。

在红海市场中,客户的需求往往从“基础满足”升级为“个性化体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精细化定制服务”。以教育培训行业为例,早期的朗诵展演只需提供场地、评委和基础流程,就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当同类活动遍地开花时,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开始分化:有的希望获得专业评委的一对一指导,有的看重活动的媒体曝光资源,有的关注展演后的衔接服务。此时,若仍固守传统模式,必然会被市场淘汰。而那些能够贴近客户的企业,会通过问卷调查、线下地推、同行交流等方式,精准捕捉这些细分需求,进而调整服务内容:增设评委工作坊、对接主流媒体平台、与学校建立合作通道,用“差异化服务”构建起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壁垒。

    通过常态化的客户沟通,及时掌握需求的细微变化;一方面,通过分析竞品动态,反向验证自身服务的不足——竞品的优势在哪里?客户为什么选择竞品?我们的服务在哪些环节落后于竞品?任正非强调“了解竞品,学习竞品”,并非是要企业模仿抄袭,而是要通过竞品这面“镜子”,看清自身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针对性地优化自身。

比如餐饮行业,当火锅品类进入红海竞争,某品牌没有陷入“低价套餐战”,而是通过调研发现,年轻客户既追求食材新鲜,又看重用餐的社交属性。于是该品牌一方面建立食材溯源体系,向客户公开供应链信息,满足“健康需求”;另一方面推出“主题包厢”“DIY蘸料台”,增强用餐的互动感,同时借鉴竞品的“线上排号+预点单”模式,优化用餐效率。通过“锚定客户需求、借鉴竞品优势、强化自身特色”,该品牌在红海市场中实现了营收逆势增长。

这恰印证了任正非的观点:“不断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就是让客户不断帮助我们进步”,在红海市场中,客户需求是导航灯,竞品是参照物,唯有双管齐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