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我以写字指导、角色表演和多元评价作为核心活动任务,试图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写字环节,我设计了同伴互评的机制。学生们根据评价标准仔细观察彼此的书写,不仅能够准确指出“宽”、“短”等字间架结构的优点,还能提出“捺画要舒展”等具体建议。这种基于标准的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他们在评价他人时也在反思自己的书写,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循环。

角色表演环节采用了先小组练习后随机展示的方式。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又通过随机抽取制造了适当的紧张感,促使各小组认真准备。最令人惊喜的是表演后的评价环节——当一组学生在表演“迎上去”和“追上去”时表现不够充分时,其他同学通过评价指出了问题:“迎上去应该是面对面主动接近”,“追上去应该是从后面加快速度赶上”。这种来自同伴的具体评价,让全体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教师单向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

然而,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评价他人时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分析;有些小组在角色分配上存在时间分配不均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引导,比如提供更具体的评价语言支架,加强小组合作技巧的指导。
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学习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写字不仅是技巧训练,更是审美培养;表演不仅是情节再现,更是文本解读;评价不仅是判断对错,更是思维碰撞。只有当这些活动有机融合,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