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不能少了动手操作,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摆一摆,拼一拼再说观察结果时,就会显得比较轻松。先拍照,再观察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本单元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在认识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后,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并认识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以及和、差、积的奇偶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概念的本质,建立整体的框架及联系便显得至关重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进一步认识是小学阶段首次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研究,在认识了面、棱、顶点后,分别认识了棱长和、表面积和体积,进一步学习了容器的容积及液体的体积和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尽管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知识的认知和形成的过程,借助模型、学具和实物试图帮助学生理解,但在学完这些知识后,部分学生还是对所学知识容易混淆,真正原因在于未能实现理解性学习。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怎样才能真正关注每个孩子思维的形成过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呢?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真正的认识分数,明确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并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能在实际需要中比较分数的大小等。
本单元的教学在本学期中历时最长,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学生会约分,也会判断最简分数,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最简分数的敏感度还不够高。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不能清晰地判断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
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数学教学呢?
当物体的个数是3的n次方时,需要称的次数就是n次。2~3个1次,4~9个2次,10~27个3次……
3,9,27,81,……便是分界点。
尽量分三组,尽量平均分,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就是因为天平只有两个托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