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或许都有被幼儿时期的孩子打的经历,被打的妈妈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在我看来,在考虑如何应对前,应先区分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到底是什么。根据我的观察,内在动机有两种:一是释放型,二是试探型。
释放型
大部分幼儿打人的内在动机是释放情绪,一种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孩子有打骂行为,或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被否定。当孩子被这样对待时,内在会产生愤怒的能量。我们都知道,能量是不灭的,愤怒的能量通常只有两个渠道释放,对外攻击他人,或对内攻击自己。
为何会选择攻击自己呢?如果恰好周围的人都很权威、很强悍,孩子就可能不敢对他人释放愤怒的能量,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或者孩子被教导攻击他人是不好的、不乖的,于是孩子只好攻击自己。所以,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种可能是当幼儿开始有社交活动,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相互间有争抢、推搡、拍打或语言的攻击等行为,也会令幼儿内在有委屈或愤怒的能量产生。
不管出于以上哪一种原因,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都是出于释放,且有可能以两种方式呈现。
一、情绪爆发的方式
通常发生上面介绍的几种情况时,会导致孩子情绪高涨,有些孩子会打妈妈或亲近的人。这时需要做的是同理和倾听孩子,让孩子的情绪温度降下来。当孩子的情绪恢复平衡时,打人的行为一般就会随即停止。
二、玩耍的方式
这种方式恰好我经历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小满格在跟其他孩子玩耍时发生争抢或打闹,除了当场哭得稀里哗啦,回到家,她还会跟我争东西,后来发展成打我。
为什么会是我呢?因为我是最安全的人选。妈妈在她眼里是权威的,而且打妈妈时,妈妈会有情绪,会说“不能打妈妈”,一遇到爸爸她又立马变小甜心,不舍得对“爹地”动手。于是只有我最合适,我既不权威(经常与她玩成一片,满足她的各种需求),打我时我也没有情绪。
在那段时间里,不管是对话、视频还是见面,她一看到我,就会随便拿起一个东西,笑着对我说“我的,是我的,你没有,我有”“我能,你不能”……为了配合她的这些戏码,我会跟她说同样的话。听到我的回应之后,她就会喊“打”,有时候就真打下来了。
为什么要配合她?直觉告诉我,她希望我回应她,她用这种类似玩游戏的方式来释放她的情绪。在我看来,孩子就是通过玩耍、话语或肢体的表达释放情绪。
另外,我也想让她有机会把内在的能量释放出来,让她知道她是可以表达愤怒的。通常孩子表达情绪是不被允许的,会被评判或贴上各种标签,“不乖”“不孝”什么的。如果一直不被允许,孩子就会压抑情绪。
保有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自由表达的能力,有如保护他内在的纯净与流畅,不被压抑的情绪覆盖,不用去背负日渐沉重的情绪包袱,或渐渐关闭自己的感受。如果不管是方式一还是方式二,父母都实在不喜欢孩子打人,那怎么办?
一方面要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比如引导孩子表达:宝宝这会儿不开心了,宝宝生气了。另外,利用肢体语言,拿开他的手,或站开一点点距离,不要太远,用肢体语言告诉他,妈妈不喜欢这样,或者直接用语言表达,妈妈会痛,我不喜欢这样。之后再寻求其他方式,例如做游戏或讲故事,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这个部分,而不是被卡住。
试探型
试探型指的是,孩子打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试探,比如试探妈妈是否会生气。孩子感觉不到妈妈的界限,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内在会有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会一再通过打妈妈的方式进行试探,想要知道妈妈的界限在哪里。
就像一个人在空旷的悬崖上奔跑,如果事先不被告知哪里是安全区域,跑起来会很不安,甚至紧张害怕。如果有人竖起围栏,并告诉他围栏之内是安全的,可以随意奔跑,那么他跑起来会放松和开心得多。一个有界限感的父母,就像给孩子提供围栏,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如何让孩子知道界限呢?其实这时,妈妈对孩子无端打自己的行为是不接受的,她需要做的是如实告诉孩子她的感受,非责备且内外一致地表达。
当孩子再有打她的行为时,她只要收起笑脸,坦诚地跟孩子表达“你打妈妈时,妈妈会很痛,我真的不喜欢,我会生气”就可以了。
所以,应对孩子打你的行为,不要简单粗暴地喝止,或勉强自己笑着应对。也不要急着下定义或评判孩子,而要先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动机是释放还是试探,不同的内在动机,决定不同的应对方式。
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支持孩子时,孩子的情绪得以流动,那些攻击性的能量得以转化,攻击行为便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