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采取断断续续、每天读一点读一点的方式读晓霞院长的这本书,读完序之后,我写了一篇读后感。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有四章,原本我是打算每读完一章写一篇读后感。依然因为我自己总是不够从容、对自己的生活安排缺乏计划性等方面的原因,我无法做到每读完一章写一篇读后感。再者,我读完第一章之后,我就想读第二章,我不能很好的克制自己,每读完一章,我就想着快点读完下一章。于是,直到昨晚,我算是比较粗的读完了这本书。
读书的过程,我字字入眼,心里想的却是晓霞院长的笑以及她的声音,等等,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对晓霞院长四十来年的人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原本,我想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窥探她的隐私: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成长历程、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等等。我是好奇的。读完整本书,我不只了解了晓霞院长,我更有别样的收获:我对文质研究团队创建历程也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对于才参加一次文质写作班的我来说,这样详细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读完晓霞院长回溯她的童年这一章,我觉得她幸运极了。她能集所有宠爱于一身,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表姐、幼儿园老师、中师班主任都如此偏爱她。她如此快乐,她的天性尽情发挥又不会让人觉得她被娇纵了。作为同龄人的我,虽然我觉得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也快乐而宁静,非常顺利,但与她相比,我只有羡慕嫉妒恨了:他的外婆对她也太宠爱了,她的中师班主任对她也太偏爱了……同时,我又觉得她聪慧极了、情商高极了。十岁那年,因为她的一句话,伤了表姐的心,小小年纪的她,竟然能够领悟到:原来语言也是会伤人的。从此以后,她“开始关注自己的表达,学会有意识有控制地说话”。十来岁,她就对贫困和物质有了认知,并开始反哺她的大家庭……聪慧,灵性,悟性高,十来岁的晓霞院长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里,我会想,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日常生活去领悟人生的智慧的呢?应该是在工作之后,在人生遭遇重重挫折之时,也就是三十来岁的时候吧。
在自我变革这一章中,我能看到她有多努力多优秀,小小年纪,就已是“老练的小学教师”。 她没有满足自己的“优秀和各种荣誉”,一个没学过英语的中师生挑战高考并成功,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考上大学之后又读研究生考博士,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有多上进有多聪慧有多努力多好学,可见一斑。最重要的,每一次对自己的超越她都能表现的如此优秀,不仅优秀,她活得十分舒展,快乐。年轻人好强上进有闯劲大有人在,而表现得又这么优秀的就不多了。其实,在这一章里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考上大学后边工作边考研究生,工作后我也曾想过考博士。虽然我也好学也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但是我在大学、研究生里我都是后进生,我活得压抑而迷茫,对生活和未来,毫无悟性和灵气。所以,晓霞院长之所以长成今天这么优秀和快乐的样子,完全是因为她的努力和聪慧使然。
遇见文质老师之后,晓霞院长又有了自己的新舞台,新成长。在最后两章里,她详细地述说着她追寻文质研究团队的经过,与文质研究团队共同成长的历程,也述说着她在文质研究团队里所有的美好遇见。让我能更详细地了解文质研究团队是个什么样子,开展过哪些活动,都有一些什么人参加,去过哪里开展活动,等等。也让我更多的了解到了文质老师,他对哪些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他的爱和智慧在哪里。等等。读着读着,我脑海里不断地试图想象出那些活动画面,那些未曾见过的背影。虽然我依然想象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想那一定是与快乐而美好密切相关的。
读着晓霞院长的书,不仅是了解了她四十来年的成长、学习、生活历程,也让我随着她的文字不断回看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那些或美好或心酸的过去。我看到了她有多聪慧,也看到了我有多愚笨。我告诉自己:我还要再谦虚一点,向晓霞院长这样的智者慧者学习、表达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