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二五二】明体为读书第一义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孙奇逢云:“明得自家本体,便不只晓得了。”
许舜屏云:“自家本体者,良知之谓也。”
[译文]
一位朋友问先生:“读书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先生说:“只需要你读明白道理,为什么非要记住?读明白书其实已经是次一等的要求了,最根本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是没读明白书;如果只要求明白理解,也未必就能使本体光明。”
释疑:
读书,犹指经典,其旨要不在于记取辞章,亦不重在知晓意向,而在于与圣人印心,与圣人印心就是明自家的良知,对着书中所讲的道理、事迹,对照自己,看清自己。于此义上讲,读书也只是致良知。
心中有感应的,自然能晓得,能领悟,没有感应的,即使记住,也不过是死知识。
治学可增长知识才能,修道可提升心性水平。到深造有得时,就不用区分这么清楚了。记得、晓得是为了明得,这样才能抓住根本。
读书有三界,一曰明义;二曰晓理;三曰印心(悟道明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读书是为了获得觉悟,觉悟是让你找到你的本心、复归心之本体。比晓得更差的是记得,记得比晓得更差。在记住记不住上,你把你的精力都消耗掉了,努力追求记得,就更不会在自家本体上下功夫了,就在路边上把你的精气神都消耗掉了。
批注:
①参见王龙溪《三锡篇赠宫保梅林胡公》:“先师(王守仁)有云:“学贵有序,先须理会大略,然后精微可得而尽。如孔明读书,先观大旨,未为无见,不然,反易溺于琐碎,非善学者也。”,(《王龙溪全集》卷十三)
又参见《与唐虞佐侍御》:“夫谓学于古训者,非谓其通于文辞,讲说于口耳之间,义袭而取诸其外也。获也者,得之于心之谓,非外铄也。必如古训,而学其所学焉,诚诸其身,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乃为有得也。”(《全书》卷五)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