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45篇《鄘风 柏舟》
【原文阅读】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dàn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译文参考】
柏木小船飘荡荡,一飘飘到河中央。
额前垂发年少郎,是我追求好对象;
誓死不会变心肠。
叫声天呀叫声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柏木小船飘荡荡,一飘飘到河岸旁。
额前垂发年少郎,才能和我配得上;
誓死不会变主张。
叫声天呀叫声娘!为何对我不体谅!
【字词注释】
[1] 泛:即泛泛,飘浮的样子。
[2] 中河:即河中。
[3] 髧(dàn):发下垂的样子。两髦:古代男子未成年时头发的式样,前额头发分向两边披着,长齐眉毛;额后则扎成两绺,左右各一,叫做两髦。
[4] 实:是。维:为。仪:偶的假借字,即配偶的意思。
[5] 之:到。
矢:发誓
靡:无。
[6] 也、只:都是语气词。
[7] 谅:体谅的意思。
[8] 特:匹偶。马瑞辰《通释》:“《方言》:‘物无偶曰特。’《广雅》:‘特,独也。’皆训特为独。……匹为一,又为双为偶,皆以相反为义也。”
[9] 慝:音义同“忒”(tè),更改。
【诗歌赏析】
这是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的诗,歌颂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
因为这诗中刚烈、决绝的句子,经学史上把这诗与卫国的历史联系了起来:卫国的太子共伯少年早夭,他的妻子共姜极爱他,立志为他守节,可共姜的父母却要强迫她改嫁,共姜坚决不从,作此诗以明志。古人称丧夫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为“柏舟之节”,都是源于此诗。“柏舟”已经成了女子守节的文化象征。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努力要还原出此诗的爱情内涵来。其实,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本诗写法直率大胆,感情强烈而一泻无遗,毫不掩饰。 本诗采用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是很常见的。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在周代,礼教已开始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结果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女孩直率地表达了非心中情郎不嫁的决心,抱怨做母亲的为什么不理解女儿,不为女儿的幸福着想,也抱怨苍天无情,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心情和境遇古今如一、从不缺乏,此诗也依然能引发许多人的共鸣。
【《鄘风 柏舟》学习的反思探讨】
择偶标准:女儿与母亲常常有分歧
这首诗还反映出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这种事不但古代有,今天还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例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要我出嫁》中,妈妈给女儿挑了好多人家,女儿的表态都是“妈妈我不嫁给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中,女儿为自己辩解说:“哎哟妈妈,你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妈妈也曾年轻过,为什么一旦成了妈妈,就不理解年轻人的心思了呢?这是因为女儿是跟着以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失恋、绝恋的时候,人其实也会情不自禁地唤爹娘、问天地。《诗经》中表现女性精神世界的篇章不在少数,但如此刚烈的性格,却不多见。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以“兴于诗”的方式把《诗》读“活”
自孔子讲了“兴于诗”后,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探讨到底“做什么事是从诗开始”的问题。
第一种说法是修身从读诗开始。古人特别讲究修身。古人讲学习的意义,第一意义是“修身”,由此走向“齐家”,再有能力就“治国”,最有力者就“平天下”。无论是哪一类人,“修身”是首要的!修身才能立命!修身从哪里开始呢,就从读诗开始。
第二种说法是为学从学诗开始。《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古人学习的最基本的教材,《诗》是第一部。所以说为学从学诗开始。
孔子与弟子们读《诗》时:以诗为起点,一层一层联想开去;还要有人一起讨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更会相互激发,相互生发。
将孔子分解一下,就有下面四层意思:
一、“诗”作为一种美的结晶,作为一种凝结了诗人美的情思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艺术样式,是人的生命成长教育的开始。
二、读诗人在“诗”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语言艺术的激发下,产生生命的跃动,进入联想与想象的生命成长历程中。
三、读诗人再将从“诗”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语言艺术中激发的联想与想象,投到具有诗的品质的世象万事中,世象万事又具有了“诗”的品性。
四、读诗人在这样入于“诗”与出于“诗”的过程中,具有了诗性,具有了人的高贵性。
这样,就把“诗”读“活”了。这里的“活”
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层是说“诗”激活了读者。“诗”是诗人创作的,本身就是诗人的生命表现,其情其思流溢于字里行间。读者将自己的情思与诗蕴含的情思对接,在生命的相互激荡中层层跃动,层层生发联想。
二层是说“诗”活了。“诗”在读者的生命观照下,在读者的情感激荡下,与读者生命产生对接,无声无色的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的生命。
三层是说“诗”及其引发的读者之“兴”,融进读者的生命之中,参与读者的生命建设,变成推动读者生命向前的活性力量。
如果将上面的所讲概括为两句话,就是——
期待我们能以“兴于诗”的方式读《诗》,以“兴于诗”的方式读文学,以“兴于诗”的方式读全部具有诗性的万千世界。
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与诗的深刻关联,成就诗性人生,成就具有诗一样高贵的高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