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社会的大学文科教材读书笔记(十一)

大学教材《基础写作教程》

(一):深刻性训练

思维的深刻性,既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对事物局部的、外表的、肤浅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深入的认识,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个性特征,把握住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把握住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1)辩证分析。

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客观事物。辩证分析是一种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的思维训练方式,除去要在学习唯物辩证法上下功夫之外,恰当的选题也很重要。

开始不去讲抽象的“大道理”,而是讲“小道理”也就是渗透在某一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中的具体的道理、实在的道理。

不要去分析生疏的事物,而要分析熟悉的事物。

比如一场球赛的胜负、一次考试的得失、一次网络上的辩论、一片绿地的养护,以及乘车、走路、购物等常见的生活现象,都可以通过思考,写出生动活泼的渗透辩证思维的好文章。

(2)揭示寓意。

寓言、童话、神话、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文学形式,往往寓较深的道理于故事之中,这些寓意大多不直接写出,而是让读者从故事中去体味。

因此,阅读这些故事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抓住它的本质,这就为思维深刻性的训练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形式。

需注意材料恰当,精心阅读,正确归纳,避免成为故事的复述或缩写。

(3)集中、收束。

思维集中与收束的过程,是抓主要矛盾、观点逐步明朗的过程,关键是把可有可无的意思删去,主旨就自然浮现。

进行这类训练必须注意:首先,与开拓思路的训练结合起来,安排时可与开拓思路的训练自然衔接;

其次,要有明确的中心,使集中与收束有所依傍,有所归属;再者,对枝蔓的头绪、次要的意思能够忍痛割爱。

(4)比较判断。

由于事物总是处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事物本身也是在不断运动发展的,因此比较此事物与彼事物以及同一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本方法。

一类是对照比较,即把一事物和与它同类(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写作许多环节(选材、立意、结构等)都可以进行这种比较。

另一类是顺序比较,即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比较。

今天就到这里。这些都是最基础,每天学一点都是开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