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约稿的,所以还是有些压力。但同时压力也是动力,这个压力也是当下思考的,是当下需要去面对的。
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在那些年轻的岁月 ,我一直有个困惑:就是在打乒乓球的时候,总是容易阻挡,不会进攻和反击,一旦进攻和反击,球就会出界。而且,身体的连贯性也不好,有些不协调的东西藏在身体里,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所以总想把那种连贯性的进攻和反击体验活出来,这个体验一直压抑在内心深处,算是一种长期的困惑。
而最近在录视频的过程中,也面临这样的困惑,既然很喜欢录视频,可是在录制时又找不到那种说话的自在感。仔细想一想,人生已经进入四十不惑,这个作为母语的说话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已经融于血液里面,可是这融于血液的说话,竟然都说不好,也不释放。就跟那打乒乓球的感觉一样,很被动。这是一个问题,大问题。万事皆可觉察,这也是此篇文章的由来。
怎么主动有掌控感、愉悦感的讲话或者说录视频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可是怎么解决呢?简直是两眼一抹黑,没有现成的经验去模仿、去借鉴。但冥冥之中,我似乎知道心里面长着一面墙,它阻碍了内在力量喷涌出来,被墙挡了一下,可不就是愉悦的进攻性发展不出来吗。
我们说学问分两种,一种是知识的学问,它是充满结构的,充满层次的,充满理性的,但知识没法直接变成体验;另一种是体验的学问,是一种心动的感觉,是自发的不用思考的反应。我现在缺乏的不是知识的学问,而是缺少那种体验的学问,缺少那股从心里冲出来的那股劲。所以,怎么让这股儿劲出来,就成了当下觉察的重点。
在此处引用威廉·詹姆斯关于自我的概念:
“自我”(the self)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他称之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客体我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和描绘的对象。主体我是执行观察和描述的某种神秘实体。如果描述自己是“友好”的,那么你是在描述客体我。如果,你试图描述你的内心深处是如何知晓你是友好的,那么你是在主体我,这并不容易做到。换言之,客体我是对自己描述的集合,比如,“我很友好”,“我身高6英尺”。主体我更像是头脑中的一个小人(有时称作是小矮人)或者灵魂,它经验你的人生,并为你做决定。《人格谜题》P483
"随着客体我的变化,主体我是未曾改变的。”——威廉詹姆斯
我对这个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理解是,有点儿像是照镜子,“我”是无法直接观察到“我”本身的,它必须投注到镜子上,间接看见自己。镜子中的自己,跟实体自己长得很像,但缺失虚化的,在不同的环境里照出的自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这个主体我照镜子,照出的客体我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钻石,这个钻石就是主体我;而那些切面就是不同的客体我,每个切面折射出来的光是不同的,这些所有钻石切面共同组成了或者接近主体的我描述。
说到我自己的人生困惑,我有一个朋友,他考中学没有考上一中勉强上了三中,考大学没有考上本科勉强上了专科,找工作没有找到光鲜亮丽的白领而是在物流仓库做保管员,似乎命运中的好运气绝大部分都跟他无缘。但无论上三中,还是读专科,还是做保管员,他都能乐在其中,像是活在自己王国里面的皇帝一样,把工作干的井井有条,充满了掌控感和喜悦感。我中学倒是考了一中,大学读了本科,毕业做了办公室,但一直晃晃悠悠,从来没有那种充满自如的愉悦感和掌控感。而最终在不惑之年,我那朋友已经做了物流公司总经理,年薪大几十万,而我还在晃晃悠悠地为生计发愁。我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心里有一股劲,就像打乒乓球时那种连贯充满掌控感和愉悦感的劲。而我总是被动阻挡,一旦发起进攻,身体变得极为不协调,球也总是失控飞出去很远。
你说我没有管理的能力吗?道理都明白、经验也都有。
你说我没有成长的动力吗?上有老下有小,迫切需要赚钱养活糊口。
也许区别并不在于能力或驱力,而是在于自己——本体我。我遇到事情、遇到选择,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生怕选择错了,不敢走错一步,希望每一步都能踩在点上,结果反而被这胆战心惊的不安全感错过了最大的发展机会。我不敢想象,我朋友就那学历,就那基础岗位,他能做到这么大集团公司一把手的位置上。但我朋友感想,他一直都有这种充满掌控感和愉悦感的积极意象。就像上图所言:“事实上,只有你才能让自己跑起来”。
所以,关于职业选择、关系形成和很多其他问题,获得自我知识的最好建议可能就是做自己。回避欲望以及朋友、熟人和家庭成员的期待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检验自己的能力来找到自我。《人格谜题》P495
此处的自我,即是未曾改变的主体我,这个主体我是本自具足的。这个本自具足的主体我,没法直接觉察,但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客体我,不断通过对客体我发现其兴趣,并对这个兴趣进行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现实能力,从而找到这个本自具足的主体我。
具体来说,我目前有三个觉察支撑柱:
第一个支撑柱是写作,因为已经日更了1000天,也写了200万觉察了,所以我很自信的说,这已经成为我觉察自己的好工具。
第二个支撑柱是跑步,也进行了快1000天了,累计跑步2000公里。而且最近有了突破,自从上周五突破了21公里之后,最近能明显的感觉到,“如奔跑在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安全,舒适,愉悦”。我想随着持续的通过跑步觉察,一定可以达到量变到质变,心里面那股劲一定会出来——那个本自具足的主体我。
第三个支柱是录视频,才进行了10天时间,但我能明显感觉,这个过程只要不间断,就有点儿像那个荣格炼金术黑化阶段,持续久了,它自然就会发生转化到白化阶段。
听比听懂要重要,学比学会要重要。因为懂与不懂,会与不会,并不完全在意识层面,还隐藏在潜意识深处,需要量变到质变才能融通自己。那个充满掌控感的,充满愉悦感的主体我才能冲破心里那面墙,成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