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感四种变化<全能自恋、全能暴怒、无助、被害妄想。
深度关系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太多,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没有任何文学描写煽情的语句,但读起来却感动的让人想哭,就像在看着万家灯火时,却突然发现有一盏灯为自己点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怎样的呢?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了非常简明的答案,那就是“自信和热情”。
当一个人能够用活力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
当一个人能够用活力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走向自信和热情呢?
·全能感的四种变化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时间感和空间感,世界对他来说是灰色的,世界只存在一个意识,那就是他们自己,此时,世界是一元的。
后来,他们伸出触角试图探索这个世界,他们的母亲接住了这个触角,给他们乳汁、拥抱、安全,世界出现了色彩。
世界中除了我之外,还出现了你,走向了二元,随后,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他们探索世界,他们的父亲和朋友,世界中除了我和你之外,出现了“他”,从此走向了三元。
在一元世界中,“我”就是全部,也就是“全能自恋”。
转向二元时,如果母亲未能接住他们的触角,“我”就会发出强烈的愤怒和反抗,全能自恋就会转向全能暴怒。
但“我”很弱小,当愤怒遭到无视,甚至反抗和报复的时候,全能暴怒便会转为彻底的无助,无助的“我”,感觉外界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限制自己,久而久之,便会陷入被害妄想。
这就是全能感四个基本变化,我们长大后几乎所有的性格特征,比如易怒、抑郁、缺乏安全感、控制欲强等都和他有关。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
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是投入,经过时间与精力的累积,你与这一事物的关系日益深厚,你逐渐掌握了它,与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与它的存在相遇时的副产品。
比如,许多孩子从小便表现出特别的“懂事”、“听话”,这其实是全能自恋受损导致活力缺失的表现。
·人性坐标系·
自恋维度天然便有,他是一个人得以成长的原动力,但同时,成长又是反自恋的,一个人越成熟,就越不执着于自恋,也就越容易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不好”。
那么,该如何让自己走向成熟,这涉及到人的另一个维度。
关系维度,人有两个维度,全能自恋指向一个人的权利维度,在这个维度中,只存在比较和竞争,凡事都要讲究优劣和对错,当一个人的自恋维度受损时,他感受到的是羞耻。
另一个维度是一个人的关系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情感和合作的美妙。
当一个人的关系维度受损时,他感受到的是悲伤,生活在自恋维度的人,世界是二元对立的,一切都被拿来衡量和比较,不卓越便等于毁灭,充满了对立和焦虑。
在重要的关系中,不要鄙视自己和对方的物质性或生理性需求,试着去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对方,然后你们会看到,你们的精神性的情感关系,在这种物质性的彼此照顾中变得越来越深厚。
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会让他们在这个坐标中,撑出不同的人性空间。
比如,一个从小要求争第一的孩子,自恋维度较高,关系维度较低,人性就会形成这样一个狭窄的形状。
当一个人不断在关系中受到滋养,关系维度上升带来自恋维度下降,就能拓宽这个空间,重新获得生命和活力。
·深度关系·
深度关系的六个特征:
你和对方都可以更充分地展现真实的自我;
你们两人都愿意袒露脆弱的一面;
你们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用来对付自己;
你们可以坦诚相待;
你们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
边界与期待,深度关系需要平衡双方需求及坚守立场。
所有的关系里都会权衡取舍,让一段关系维持下去,每个人的需求都需要得到满足,每个人都要舍弃一些东西。
从长期来看,收获的益处要超过付出的代价,这段关系才会更加持久,随着关系的发展,对方都更充分地了解自己,两个人就要学着如何提高收益、减少代价。
拥有一段深刻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满足对方的每一个需求。
在面对纠缠不清的问题时,平衡“照顾好自己”和“对他人做出回应”这两种需求尤其重要。我们要学会倾听彼此的需求,关心他人的需求,避免带入主观指责。
我们可以和世间的一切建立深度关系,比如:
一个喜欢摄影的人,可以和相机建立深度关系;
一个喜欢绘画的人,可以和画笔建立深度关系。
所以书里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写到最后
本书作者武志红,他认为当代人总是活的很累,总是没办法让自己沉浸于当下的幸福之中,根源就在于旧有的“全能自恋”,而出路便在于学会建立“深度关系”。
它教会我摆脱情感操控,建立清晰边界,学会疗愈自我,更教会我如何活得真实、活得松弛、并且拥有内心的力量和爱的能力。
用一句书中话说:你的看似很俗的基本生命需求是重要的,你的体验是重要的,你不必让自己活在严重的不舒服中,你值得被好的照顾。
愿大家都可以耐心的读完这样让自己进入深度关系,允许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不把劲儿都憋在孤独的想象中,要在外在世界里痛快淋漓的去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