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对上一课探究空气遇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学习活动的延续。在认识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后,学生对风的形成理解就更为容易了。在思考并尝试“自然界中风是怎么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有一部分同学还无法将上节课所学知识与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在进行了讨论和猜想之后,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本课通过一套简单的风的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差是空气流动形成风的原因。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高压区)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但是由于本课的实验涉及对空气的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容易让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空气运动方向等实验现象,从而可能出现理解误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课的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常见物品将看不见的空气可视化,并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学生在上一课制作热气球中已经掌握了热空气会膨胀、变轻、然后上升,这位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对上节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在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观察到风”这一问题中,学生不难想到可以利用吹气、扇风等方式,但当面对进一步的问题“大自然中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就容易存在很多误区。如何利用材料观察空气的流动情况?怎么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空气微粒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要学生在课上通过仔细观察以及认真思考进行解决。但在逻辑思考和结论推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方向性明确的引导。特别是在联系上节课热空气膨胀、变轻、上升的知识点时,学生可能无法将本课内容与空气的冷热形成联系,因此还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提示。
知识框架图
反思: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一课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因此,在教学的开始出示小风车,引出“风”的概念,通过人造风、自然风以及观察到风的方法,认识到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为理解后面的实验设计做铺垫。再通过做风的模拟实验,认识到冷热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然后通过研讨交流,梳理实验过程,对模拟实验的原理达成共识,并尝试用实验原理解释自然风的成因。由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了知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