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人会认为“有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会让自己显得不够成熟,从而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其实这是对情绪的一种错误认知。**
科学的认识“情绪化”,了解“情绪化”本身存在的底层逻辑,将会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善我们周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最近读了日本作家水岛广子的《你可以生气,但不能越想越气》一书,讲述了为什么我们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失控,以及如何避免“情绪化”的影响。她并不是在教我们如何不生气,而是给出了一些建议,告诉我们如何不让情绪越来越糟,帮助我们善用情绪,过上平和、幸福的生活。
科学认识“情绪化
1.1 情绪本身没有问题
情绪是我们天生具备的自我保护机制,是心灵上的感觉。就像“烫”和“疼”是身体上的感觉,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身体受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情绪也是向我们传达重要信息的方式,告诉我们当前的内心状态。
比如,当你与好友相聚时会感到轻松愉悦,这种情绪可以让你尽情享受美好的时刻。当你置身于一个陌生喧嚣的环境中时,感到不安会使你更加警觉。而当工作不顺利,你感到心烦气躁时,往往提示你遇到了某种麻烦,需要你冷静下来勇敢面对。如果你为某事而生气,就要承认自己身处困境,寻找改善的对策,或向他人寻求帮助。
负面情绪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被看作自然的、有益的情绪。问题在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支配自己。例如,当室友无心开个玩笑时,你却过度联想,认为她处处在有意针对你,便会忍不住发脾气,让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
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所左右。我们需要冷静地观察、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同时,也要学会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人为什么会变得“情绪化
说到“情绪化”,你是不是会想到一个人怒气冲天或者心烦气躁的状态?情绪化的人常常对自己的情绪感知和控制能力较低,看上去更具攻击性,被人贴上“容易冲动”、“不好相处”、“神经质”、“惹不起”的标签。
就我自己而言,在外人面前,我一直是一个同情达理不喜与人争执的人,但是在家人和朋友面前,遇到争议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强加一些个人想法,总是不自主的拒绝接受对方的想法,导致交流不欢而散,我为此感到苦恼。
了解“情绪化”背后的原因,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从而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
“计划落空的愤怒”是让人情绪激动的原因之一。当计划被打乱时,人们自然会感到愤怒。比如小丽的例子,本来她计划好了过二人世界的周末,结果男朋友不是说加班,就是把她拉去和哥们一起聚会,才让她不时会情绪爆发。
此外,“被人评价”和“遭受攻击”也是导致情绪失控的主要原因。比方说,听到别人说“你连这都不知道?”“你就是在感情用事”,就很容易让人火冒三丈。每个人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同,这种评价性的标签暗藏的攻击性,会让人感到愤怒和不安。
1.3 情绪化思考让人越想越气
情绪本身是一种正当防卫,每种负面情绪的出现都会有理由。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理性表达情绪,而有些人却无法做出理性回应呢?“情绪化”的症结并不在于情绪本身,而在于情绪化思考产生的连锁联想,不断制造了愤怒,让人偏离了问题,导致情绪失控。换句话说,情绪化背后是不正确的思考方式,让人越想越气,最后造成“防卫偏离”。
举个例子,小美和闺蜜去逛街,店员因为太忙就没有及时招呼她。小美觉得对方没把自己放在眼里,瞬间暴怒,扔下心仪的衣服就走了。她把店员忙不过来当成“小看自己”的证明,这种思考引发了愤怒和屈辱感。
很多情绪化的人会为小事勃然大怒,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不想被人小看”。这种思考方式源于他们习惯将自己置于弱势的“受害者心态”,根源在于他们的内心缺乏“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对当前自己的无条件肯定,是实现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就像缺氧一样,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没有人爱和在乎自己。一发生事情,他们总喜欢寻找自身缺点,导致情绪容易激动,难获内心的安宁。充分肯定自己,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会有助于形成更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何避免情绪化
了解完情绪化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情绪化呢?下面我们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也许可以帮到你。
2.1 校正“角色期待”偏差
所谓“角色期待”就是期待对方“做到这样或那样”,而“角色期待”的偏差则是引发情绪激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有些女性在单位不顺心,回家后感到郁闷,希望另一半能安慰她,但当看到丈夫只顾着看手机,没有关注她的情绪时,她会因为“你根本就不在乎我!”而生气。这种“无需我说出口,你应该知道我需要安慰”的不合理期待,给亲密关系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
如果妻子能够把期待调整为“告诉丈夫,自己因为工作压力大需要安慰,然后请他安慰自己”,那么她就能更顺利地表达这种期待给丈夫。即使丈夫不擅长观察妻子的情绪,他也会努力倾听妻子的诉求,并设法帮助她排解困难。
弄清楚自己在期待什么,才能善用情绪,达成目标。因此,容易情绪激动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不妨多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对对方抱有过高的“角色期待”?是否已经清楚地向对方表达了这种期待?思考这些问题,会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
我们都听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与其在期待落空时越想越生气,不如从一开始就降低对别人的期望,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争吵和摩擦,也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
因为期待落空而情绪激动背后,与缺乏“领域意识”有关。我们要明白,“角色期待”只是自己对对方的一种期待,不代表对方一定要做到。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尊重彼此的“领域”是成年人建立成熟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2.2 尊重彼此的“领域”,对自己的“领域”负责
很多时候,情绪化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的“领域”受到了侵犯,却没有勇气表达出来,最终导致情绪爆发。因此,我们需要清晰明确地界定自己的“领域”,并对其负责,以免被他人入侵。
小李新来到一家公司,工作积极主动,同事遇到一些事情总喜欢找他帮忙。一开始他来者不拒,结果很多不是他负责的事情,慢慢都推到他身上,导致他经常要加班。他渐生怨气,觉得别人都在欺负他这个新人,但又不好意思拒绝。慢慢地,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容易失控了。实际上,他的每次情绪激动,都是因为又去做了自己职责之外的事情,觉得别人侵犯了他的地盘,却没处理好。
对自己的“领域”负责,意味着要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忍气吞声。像小李,他本可以如实说出自己工作繁忙,加班苦恼,来获得同事的体谅,而不是一直压抑自己的不满情绪,让负面情绪累积到情绪失控的地步。
也有些人对自己的“领域”过于敏感,一旦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批评,就会情绪波动很大**。比方说,有人吐槽遇到了爱发怒、爱批评人的可怕领导,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情绪就像坐过山车。
其实,**我们不妨把情绪激动的领导,看作一个遇到困境、正头疼不已的普通人。他们因为自己工作不顺心,喜欢迁怒和责备他人。在他们乱发脾气、暴跳如雷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说一句“抱歉”,这是对“心烦意乱以至于蛮不讲理、乱发脾气的可怜人”的一种“慰问”,也是保护自己内心免遭职场霸凌的智慧。然后,我们可以去坦然接受自己心中愤怒的情绪,安抚遭受猛烈冲击的自己。
尽管他们的评价或者批评似乎侵犯了我们的“领域”,但对方其实也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有权在自己的“领域”内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将这些话看作是别人自说自话的内容,根本不要去在乎它们。对于对方“领域”内的有些行为,我们可能无能为力,但可以去避免自己“领域”内的情绪化思考。
当我们清晰地界定了自己的“领域”,并且学会接受别人的言论时,我们的情绪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来左右。
2.3 放弃谁对谁错的争论
有些人在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主观评价视为绝对真理,在强调自己的正确性时会变得情绪激动。他们情绪化的背后是对“正确”的执念,是他们对自己价值观的执着引发了他们的“防卫偏离”。
每个人的处境和背景各不相同,因此所谓的“正确”也因人而异。那些情绪激动地坚持自己正确的人,往往难以赢得他人的共鸣,甚至可能招致对方的反击。而随之而来的回击越多,他感到的无力和孤立感就会更强,从而更容易陷入情绪化状态,进一步出现“防卫偏离”,让双方在对错之争中陷入僵局。
为了化解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包容失败和过错的氛围,更多地包容那些无法做到“正确”的人。**同时,当双方对“正确”标准有分歧时,首要任务是说明自身情况,而非试图改变对方的观念。
举例来说,一个工作繁忙、追求效率的女儿喜欢雇佣钟点工进行家务,却遭到勤俭持家的妈妈批评浪费金钱。如果女儿试图用“你的观念太过时了”等言论来改变妈妈的“正确”,结果只会让双方情绪激动。女儿可以先对妈妈的话进行部分肯定“你讲得有道理,是可以省下不少钱”,然后再接着说出自己目前忙碌的处境,想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上面,以便升职加薪。这样,既尊重对方,又能表达自身立场,从而获得对方的理解。
在我们面对一些情绪化的人时,更要避免陷入“谁对谁错的拔河比赛”。**比方说,面对胡搅蛮缠的顾客,如果用“你错了,我才是对的”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往往会加剧彼此的对立,引起进一步的情绪失控。
这时化解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采取“倾听对方烦恼”的姿态。**比如,我们不妨放低姿态来接待对方,当我们说出“受教了,您可以再详细地谈一谈吗?” 对方紧绷着的弦也会放松下来,让双方能够心平气和来谈接下来的解决方案。
避免情绪激动的几个习惯
知道了“情绪化”的心理成因和应对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一些日常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绪化的习惯,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1 当思维的控制力下降时,自己学会察觉自己的身心状态
人的情绪管理通常会受到心情和身体状态的影响,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在酒精作用下,人的自控力会下降,更容易情绪激动、口无遮拦。有些人在晚上也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因为到了晚上负责思维的大脑部分变得疲劳,控制力变弱,就更难摆脱“情绪化思考”。另外,荷尔蒙不平衡也有可能造成情绪激动,有些女性会在月经前心烦意乱,严重的甚至会被诊断为“经前焦虑症”,需要接受精神科的治疗。
觉察自己的身体状态,可以让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在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远离让人情绪激动的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
另外,在觉察到自己状态不佳时,提醒身边的人“自己现在格外敏感”,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今天工作特别忙累的你,回到家时不妨对家人坦言自己的疲惫,请他们多陪孩子玩一会,而不是强忍着不满抱过孩子,过一会儿又控制不住对孩子大呼小叫。
3.2 转换视角看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
易于情绪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具有强烈的“受害者心态”,喜欢把问题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倒霉。转变思维的角度,会有助于摆脱“受害者心态”。
举个例子,地铁上有人踩到你的脚,没有道歉就匆忙离开了。这时心生不悦是一种正常情绪。但我们不要放大了“自己吃亏”的心态,而是要学会转换视角,把这个问题看作是对方领域的问题。你不妨这样想:虽然我的脚被踩得很疼,但是他道不道歉是他的事,对方可能是没意识到,或者是遇到什么麻烦了才那么慌张,又或者就是一个没有公德心的人。
把问题放在与己无关的对方的领域里,摆脱受害者心态,能让我们避免陷入“别人不尊重我”的情绪化思考,导致进一步情绪激动。
3.3 写好友笔记,提升自我肯定程度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都是缺乏自我肯定的人。提升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只看到光明面的“积极思维”,而是要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认可当前状态的自己,这是避免情绪激动的一个关键。
我们可以培养写好友笔记的习惯,就是先记录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再去模仿好友安慰自己。**这样练习,可以让我们学会重视以前几乎没有被意识到的“初始情绪”,最终提高自我肯定程度。
举个例子,搭档的同事总喜欢把不愿干的活推给你干,可因为她人缘好,年终却被评为了先进,而干活最多的你却一无所获。你心生怨气,在单位经常会因小事发火,还想辞职不干了。
这时,你可以在笔记本上如实写下自己当时的情绪。比如:明明我干的活最多,却没被看见,太气人了。公司这种评选先进的方式,让我真窝火。然后,再写下自己的好友会如何看待这件事,以及如何安慰自己的话。有人对你感同身受,给你安慰,会让你感觉自己更有力量。坦然接受本来的情绪,想着“我受伤了”,会比想着“他们欺负我”,更容易让自己走出负面情绪,更冷静去处理问题。
3.4 找到情绪的“自动开关”,关闭“心灵百叶窗”
前面我们介绍了一些避免“情绪化”的方法,事实上,与其努力避免“情绪化”,不如去了解自己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犹如是火药的导火索,是一个人情绪化的“自动开关”。
例如:一个是非观念、道德感特别强的人,一看见插队等不道德行为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而有的大龄未婚人士,在别人谈到家庭问题时,也许“自动开关”就会打开。
每个人的情绪开关触发条件都不同,需要找到自己的雷点、爆点。遇到雷点、爆点时,可以选择不去关注,避而远之,清理出意识中的触发条件。**
有人也许觉得这是一种逃避,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任何情况下都从不情绪激动是不可能的,还是尽力做能做的事情,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就全力接受,这样可以减少情绪失控的发生。
全文回顾
到这里,本书的重点内容就解读完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全文。本书系统阐述了“情绪化”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学会重视情绪,避免被情绪绑架,因“情绪化”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碰壁。
首先,情绪本身没有问题,是人体生来就有的自我保护机能。**“计划落空”的愤怒,以及感到“被人评价”和“遭受攻击”是让人情绪化的主要原因。我们要避免放大自己的不良情绪,产生情绪化思考,导致出现“防卫偏离”。
其次,避免情绪化的方法包括:**对待别人,我们要保持合理的期待,及时校正自己的“角色期待”偏差;我们要尊重彼此的“领域”,做到只对自己的“领域”负责;在意见不同时,我们要放弃对正确的执念,试着去说明自身的情况,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对方的观念。
最后,我们学习了避免情绪激动的一些习惯。**我们不妨有意识地去觉察自己的身体状态;遇到不开心的事,试着多转换视角看问题,摆脱受害者心态;使用写好友笔记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并模仿好友来安慰自己,可以有效提高自我肯定程度;同时,我们要了解自己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并及时加以清除、关闭。
情绪是心灵的镜子,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会有被情绪困扰的时候。当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就能更好地应对自如,走出困境。
拿破仑有句名言: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