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访者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时》
许多非自愿来访者除了会把责任归给别人外,往往也没有办法看到,把责任归给别人之后或不负责任的严重性。此时,要让来访者体会到后果的严重性,除了提醒训诲的方式之外,可以继续使用一些问句,让来访者自己来练习思考,因为由来访者自己回答的问题,印象才能深刻。
例如:你虽然觉得老师就是特别喜欢找你麻烦,但是你想想,你如果因为怕老师找麻烦而一直旷课,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对你会有什么损失?这样做值得吗?你一直希望你的老师能关心你,你才要读书,如果你的老师一直没有办法注意到你的努力,你打算怎么办?又如来访者因为想要照顾朋友,而与人打架,表示来访者是一个重感情重承诺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来访者思考:打架是否真能保护同学?做什么才是真正的帮朋友?什么时候帮助同学却不会使彼此惹上麻烦?如此,将可促使来访者思考,如何采用一些真正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老师需要耐心的引导来访者慢慢面对现实,青少年容易因为意气之争或过度地坚持自我,扩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老师也有责任告知来访者,因他的问题行为所引发的有关法律、校规、健康、学业、家庭等方面的危机,对于他想要的不合理、不当的目标,尤其是伤害自己与别人的目标,老师需清楚的让来访者明白,坚持这样的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别人可能会有的反应与干涉,以及其他会阻止他达成目标的力量。当然,在提起这些句警告意味的信息时,老师应该用一种相当关心来访者、提供来访的思考的方式表达,不易出现强制来访者一定要听从的姿态,最好等到来放着思考后又觉得不知该怎么办时,再提出个人的建议,因为当他求助于你时你给予的意见,他才会真正懂得珍惜。当然,老师需要允许来访者对你的建议有拒绝接受与修改的空间,因为来访者的拒绝表示你需要思考你的建议为什么他不能接受,而来访者若修改你的意见,也同时表示他已经开始走上问题解决之道啦。
引导其认识行为的后果,而不如指责,原谅比指责更有力量,从而更让我认识到,焦点是一种沟通的态度。有情绪就会有攻击,有攻击就不易引发改变。所以,面对非自愿来访者先平复情绪,再真诚清晰地呈现行为的后果,这样非自愿来访者才有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