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非自愿来访者》
非自愿来访者往往三缄其口,原因是为被强制来访而感到不愉快。所以从被强迫来访的动力谈起,通常会使来访者有表达的欲望。
具体做法:先同理来访者的种种不闹情绪,也可以去肯定来访者:在如此感到不满的情况下还能够来找老师,真的是很不容易。
这样的说法表示来访者是一个愿意与人合作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情况不要再恶化下去。肯定来访者即使不愿意却仍来访的行为,会使来访者对于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有信心,也会提高来访者愿意负责、冒险倾吐或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当面对非自愿来访者否定或批评接受辅导的价值时,可以直接而温和地告诉来访者:我不会直接要求你应该做什么,我在这里就是想帮助你,让你如何能够不用再来这里接受辅导,这是我们的目标;或者,你觉得在会谈过程中我们讨论些什么,会让你觉得不是在浪费时间?你希不希望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
当然,老师也可以贴着来访者逐步询问:1.是谁要你来接受辅导的?2.对方希望你有什么改变?3.是什么让他们觉得你需要改变?4.他们会如何评估你的进步?5.他们觉得要你改变成什么样子,就可以不用再被找来谈话了?
或者询问:1.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忙,让他们不会再管制你?
2.如何才能说服他们,你已经真的改变了?
谈不下去时,评量性问句也可以在此使用,邀请来访思考:1.在要你来接受辅导的人的眼中,目前他们对你的表现会打几分?2.他们看到了什么才打这个分数?3.如果希望被评量的分数能增加一点,你需要做些什么?
如果来访者后来同意必须接受强制他来访的理由,来访者的会谈目标就已经出现。如果来访者不同意别人要他改变的地方,老师就可以接着询问他自己的目标是人什么,然后从此处切入。只是有时即使来访者不愿意配合长辈们的期待,打他自己也不见得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此时,老师就需要协助来访者先澄清自己的目标了。
非自愿来访者虽然是被强迫来访,但是他们不一定知道强迫他来访的人希望他有什么具体改变。例如,他知道自己不够好,要变得“乖”一点,但是并不能具体描述什么叫“乖”,即使你问来访者当他比较乖的时候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他也不见得能回答。当来访者表示他不知道对方的期待时,老师可以请来访者猜一猜,或与他讨论如何能够得知,或运用之前的评量问句来引导。也可以使用多重选择问句来为来访者提供思考。对于青少年来说,多重选择问句会比较容易回答,但是这些多重选择的选项,必须要是具体可行的正向行为目标,而非单单是感觉或想法的讨论而已。所以落到实处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