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树丽
四月份我邀请林州的王建丽老师来做分享,当然这也源于刘俊芳老师的推荐。
王建丽老师是林州市姚村镇师街学校教师,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安阳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王老师业务熟练,教学技能高,工作踏实上进,常有创新精神,曾在林州市率先尝试小学低学段英语无纸笔测试,效果极好,现在新网师读书学习,是优秀学员。
王老师给我们分享的讲座题目是《如何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听说课教学》,我们对这个题目非常感兴趣,一来是我们四月份正在研读英语学习活动观,二来我们也用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了两次同课异构,所以我们对这次讲座很是期待,我们希望能从王老师的分享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王老师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理论和课例设计两个方面给我们做了分享,这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我们在明白为什么的理论指导下,知道了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做。
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在王老师的课例分享中,王老师先从语篇研读开始,然后在研读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教学设计层次清晰,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
在这个课例的设计中,虽然课件标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次,但是我个人觉得王老师分享的老师的设计有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在热身环节,老师用一张周末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谈论,但是这里面的人称不能用you,而应该是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end?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一般过去时,所以我们用过去时练习最为合适。
第二张老师用What did I do last weekend?很显然图片和老师不一致,这个情境设置不真实。如果这一块变成让学生谈谈自己上周末做了什么,我觉得更好。
第三张图是课本上的听力,我觉得这一块问题的设置还是用课本上的两个问题最好,因为课本上的问题刚好和第二部分的对话衔接在一起,这是一个情境的过渡与延伸,我们要注重问题的逻辑性。
在第四张的设计中,老师用一个补全对话做应用实践,我感到非常不解,因为这个对话文本的学习理解又在哪里呢?前面的三张图只能算作复习或语言激活,是感知与注意,但真正的语篇在let's talk,这里面的重点句是What did you do?Did you do anything else?然而这个语篇的学习却没有体现,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没有了。
我不知道是王老师遗漏的原因还是我听得不认真,我所截下的图没有找到。
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老师让学生分角色练习对话,但如果学生不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复述,而是照搬课文,我觉得思维含量是很低的。
在迁移创新活动中,老师让学生编写新的对话,这个倒是不错,但是对话中的人物不应该是课文中的两个人,应该是自己和其他人。
王老师给我们分享的第二个课例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的My favorite season,这是一个谈论季节和人物活动的语篇。
在这个设计中,最吸引我们的是老师呈现了四季中“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这是设计中最大的亮点,也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一个点。
不仅如此,王老师还给我们谈到了甲骨文体操,卓瑞丽老师立刻就在抖音中搜到了而且还分享给了我们。
在这节课中,老师用了chant,配音,编写对话和调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我觉得第二个课例的教学设计明显要比第一个课例成熟许多。
当然比起课例设计分享,我最感动的是王老师因为工作在偏僻的农村小学,她面临的是一个人的教研,一个人的成长共同体,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成长,即便是与自己共成长,她依然在教研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怕失败,这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身边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很多到现在都不知道课标为何物,倒是王老师不仅认真研读了课标,而且积极在课堂实践中求索,不仅如此,她还参加了新网师学习,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我。
刘荣慧老师告诉我们英语学习活动观要和 where to要素结合进行设计,不管是从导入还是最后的布置作业,我们都要有依据可循,而这里面的第五条拓展探究就是创造性地编写对话,体现学创为本,这就是王老师的课例设计中出现编写对话的原因,因为她同样在新网师学习着,践行着,虽不完美,但很难得可贵。
其实我想说教学设计没有好与不好,我们很难用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因为学情不同,所以设计不同,但不管如何,一节好课肯定是有思维含量在里面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感谢王老师的精彩分享,感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