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咨询室里3名学生聚在一起玩了一个简易版沙盘游戏。沙盘游戏,这一源于多拉·卡尔夫的创新疗法,以荣格的“心象”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自由摆放各种微缩模具,创造出场景,从而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参与者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深层次的需要。这场游戏不仅仅是一次模具的摆放,更是一次深入内心世界的探索,一次与潜意识的对话。
萨老师指导我们:“现在,请大家随意选择你们喜欢的小玩具,数量不限,自由摆放。”我站在琳琅满目的模具前,最终选择了三款:一个小木头墩子,一个安然自得的小和尚,以及一个笑容满面的小女孩。我将小和尚轻轻置于木头墩子之上,小女孩则开心地站在一旁,这份场景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我内心追求的平和以及对于陪伴的向往。凯哥选择了代表生命力的大树、象征家园的房子、自然景观的假山,以及一艘象征着未知旅程的船。他将房子、假山和树并排摆在沙盘的左上角,船则孤零零地停在沙盘的中央,这样的布局,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停滞与前行的故事。而丹姐的选择,则是三件金属装置和一对相依的年轻夫妇,它们围成一个圈,仿佛在诉说着关于梦想与亲密的故事。
萨老师邀请我们分享选择模具的初衷以及摆放时的内心感受。我坦诚地表达,这份简单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放松,小和尚的安然姿态和小女孩的快乐表情,正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宁静与陪伴的象征。而当谈及凯哥的模具组合时,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压抑之感。房子、假山和树的并排摆放,让我只感受到死亡,尤其是那孤零零的小船,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停滞与无助。萨老师连续三次问我“死亡代表什么?”,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干预手段,引导我深入思考和探索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感受,我将死亡视一种对解脱与轻松的渴望,这一观点让在场的同学们感到震惊,但我相信,真实地表达内心感受,是自我认知与成长的第一步,并排摆放的排列方式,也可能让我联想到了封闭与限制而不是开放和自由,这也表明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和情感反应可以有很大的不同,随后这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生命、死亡与内心需求的深刻讨论。
在总结阶段,萨老师指出了我们作为一个小团队,在摆放沙盘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彼此,以及凯哥放置的小船缺乏前行条件的问题。她鼓励我们:“记住,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的选择都影响着集体的氛围。同时,小船的停滞状态,反映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停滞不前,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在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反思,分享了各自的看法,努力从潜意识中剖析自我,同时也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避免了对他人心理的过度解读。最终,我们重新摆放了沙盘,创造出了一个大家满意的集体场景,丹姐邀请萨老师加入一款模具,为我们的作品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意义。虽然萨老师没有直接分析我们的心理,但在描述选择模具的感受时,我们已经开始捕捉到潜意识中的某些信息,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沙盘游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