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将这节课有种误打误撞的感觉。
因为听了刘霞的课,我感觉只讲解题思路整节课很单薄,就在想,这节课一定有什么隐藏的点没有被发现。当又一次看到课题的时候,我想到了求被减数这几个字,是不是可以将例题的思路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个想法确定了,但是时间有限,我没有想太清楚我究竟该怎样进行联系,课堂上通过什么样的环节、什么形式给展现出来都没有想好。
就这样懵懵懂懂开始了上课,在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后,我有意无意地让孩子们读了好几遍题目,找关键词,关键词重读、闭上眼睛复述题目,感受事情发展的顺序。之后,我抛出问题“你想到了什么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提问的就是何奕瑶,因为我觉得她并不是很机灵,我想通过她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这孩子站起来就说“( )-35=4”。懵了几秒钟之后,我马上就接过这个梯子,板书“是啊,按照这个事情发展的顺序是应该用减法的,可是现在我们知道摘了35个桃,还剩4个,想知道原来有多少个桃,也就是求这个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咱们该怎么办呢?”真的是自己感觉很顺利地把这个话题给引过来了。孩子们原本对这类题目就不是特别陌生,所以很顺利地就理解了题目,解决完问题,又来个小小的总结,我们是怎样求出被减数的?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也就水到渠成地呈现了出来。
就这样误打误撞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理解了这类题,也明白了减法算式中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的道理,所以还是有点小欣喜的。
明天的课不知道会怎么样,还真有点小期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