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冰读书营活动。】

老实说拿到朱山坡的小说《灵魂课》,我一开始以为是说教课或者比较宏大深刻的故事,内心不免发怵。直到读完,我才明白作者以小见大,在一个看似简单啰嗦的老妇人叙述中,在“我”的帮助参与中才看见一个有关灵魂故事的原貌: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店铺的黄金位置,四面交通很方便,而且还有一家肿瘤医院和殡仪馆,故而在这里开一家吉祥寿衣店最是方便不过了。生意也还好。一楼是寿衣店,二楼是“客栈”,安放灵魂的客栈,也是“我”工作的地方,故事发生地。这是很有新意的说法对读者而言。
接着,一位农村老妇人来到城市中的“灵魂客栈”,声称要带儿子阙小安的灵魂回家。她坚信,尽管儿子的骨灰被寄存在这里,但他的灵魂仍在城里徘徊。这位母亲的执着与坚定,宛如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在城市的喧嚣与冷漠中显得格外刺眼。她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种母爱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她愿意在陌生的城市中四处奔波,只为找到儿子的灵魂,让他安息。
起初我读得很压抑,一直被老妇人的啰嗦叙述弄得脑袋嗡嗡作响,一直在想会出现什么奇怪的事情,直到最后那个白气球消失在拐弯处,我才吁了一口气——原来如此。
原来所谓的灵魂课是一直在牵挂一直在找寻的归宿。主人公是一个老妇人和老妇人口中的儿子阙小安。故事中出现了五个人,“我”、“我”的老板娘、“我”的顾客老妇人、老妇人的儿子、以及没有出现但是一直跟阙小安弄混的阙小飞。
这里很明显,老板娘和阙小飞是工具人,主要人物是老妇人和阙小安。但是,读完小说,我一直被小说中的“我”吸引,觉得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敏感、善良、敬业、富有同情心、对人对事保有一颗敬畏心和客观心。而且因为我是通过“我”的视角、“我”的接触、交流、感受,才得以深入故事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其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主题,才明白故事原委。所以,我觉得“我”其实才是那个灵魂的见证者、旁观者和思考者。

在朱山坡的小说《灵魂课》中,通过“我”的视角,说出他谋生地方的特殊性:
一楼是吉祥寿衣店,二楼是客栈,空间都很窄小,每间也就二三十来平方米的样子。客栈虽小,却居住着三四十个客人,而且还不觉得拥挤。原因是,他们占的地方很少,整齐,稳当,也异常安静。他们来历不明,互不认识,却能和睦相处。他们就住在橡木架上,像一本本的书贴切地呆在书架上。
他们居住在泛着漆光的黑色盒子里,盒子上面有的雕刻着我所不熟悉的名字,有的什么标记也没有留下。每一个盒子都有两层,第一层装着一个人的灰烬,第二层安放着他(她)的灵魂——如果他(她)的灵魂愿意安息的话。……人们都把它称为灵魂客栈,是让漂泊的灵魂暂且安息、休憩的地方,他们迟早是要离开的。没有谁愿意死后仍留在异乡。

跟着“我”的视线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的环境,有点后背发凉。但紧接着的某一天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
我首先看到一只白色的气球。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正在楼梯口下面等着我。她很矮小,却拄着一根比她高出一大截的拐杖,拐杖顶头系着一只半瘪的白色气球,无规则地晃动着;满头脏乱的白发,面容枯槁,背有点弯了,似乎患了轻度白内障,眼睛要靠到我的身上了才把我看清,张嘴说话时口臭很浓,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牙齿了,空洞洞的,身上穿的暗灰色土布衣服沾满了泥污。

“我”并没有嫌弃她,而是对老妇人的遭遇表现出了强烈的同情和深切的关注。“我”搀扶着她上楼,但是老人没有力气了才走两三个台阶便气喘吁吁,提出要“我”背她。“我”是有点不情愿的,因为老人浑身散发着臭味,令人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蹲下来背她上去了客栈了。
在客栈里,老人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我”不明白的话,还让“我”帮着找她儿子阙小安。老人一刻不停地说着她和她儿子事情,看得出老人很很思念她的儿子,“我”则时不时宽慰和劝慰她,耐心地倾听她,当老人哭着讲到有一回看到满面是血的儿子回来时哭得更厉害了,“我”还要开导她,世态无常,生死难测,请她节哀顺变。
我瞬间被小说中的“我”会共情温暖到了,也被他的耐心温柔克制感动到了。“我”其实就是小说中一直贯穿始终的人物,让我们跟随“我”的脚步来看见这个灵魂故事。

在与老人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见,同样是年轻人,同样是儿子,老妇人总是夸自己的儿子阙小安还说给她寄钱了她总是劝儿子回去,不要在城市漂泊;而“我”自己挣的钱不够花,还要让家里寄钱用,且“我”的父亲三番五次叮嘱我,一定要在城里出人头地,要衣锦还乡,在城里混不出名堂就别回去,别给你妈丢脸。“我”都好几年没回过家了——“我”爸不让我回去。
这样的对比,不禁让人心生同情。
多么无奈的选择呀,在城市谋生多不容易啊。
特别是老人要让我再背她下楼来送她去找她儿子。我都怕“我”会拒绝。但是“我”还是带她坐公交车去了财富广场。尽管坐在公交车上遭人白眼,处境尴尬,到那时我还是会陪在老人身边并没有嫌弃,这实属难能可贵。
可是在“我”后来帮老妇人打电话找儿子的堂兄阙小飞,不料来者居然是她的儿子阙小安时,我和“我”当时是很惊讶震惊的。
当母亲与儿子真正相遇时,却是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儿子阙小安不仅没有死,反而在母亲的面前,露出了冷漠与嫌弃的嘴脸。阙小安根本不像老妇人说的那样听话孝顺,而是极度自我,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与厌恶。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母亲,甚至在众人的围观下,粗暴地拖着母亲离开,不顾她身体上的伤痛和心灵上的折磨。这一幕,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无情地割裂了母子之间本应坚不可摧的情感纽带。它让我们看到了儿子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残酷现实:一些年轻人在追求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亲情的珍贵,甚至将自己的根源和过去抛诸脑后。
“我”也是一个理性和冷静的观察者。尽管“我”对老妇人充满了同情,但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时,“我”始终保持着理性和冷静。当老妇人声称要带儿子的灵魂回家时,“我”并没有盲目地相信她的话,而是通过观察和思考,试图理解她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在老妇人与儿子的冲突中,“我”没有冲动地介入,而是站在一旁,冷静地观察和分析。这种理性和冷静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情的发展,也使得“我”的叙述更加真实和可信。
“我”还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洞察的人。在故事中,“我”对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有着深刻的感悟。当儿子阙小安冷漠地对待自己的母亲时,“我”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但“我”并没有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坏人,而是试图理解他的内心世界。通过“我”的观察和思考,读者可以感受到儿子的无奈和挣扎。他虽然对母亲冷漠,但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对母亲的牵挂和愧疚。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思考者的角色,引导读者去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我”在故事中还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灵魂的引路人。在老妇人与儿子的对峙中,“我”虽然没有直接介入,但“我”的存在却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老妇人陷入绝望时,“我”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她,让她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当儿子阙小安陷入迷茫时,“我”用理性的思考引导他,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我”的引导,故事中的灵魂逐渐找到了归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在《灵魂课》中,“我”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他既有同情心,又有理性;既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有对灵魂的引导和关怀。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得以深入故事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其中的复杂情感和深刻主题。
正如朱山坡所说:“人究竟为什么?”通过“我”的思考和探索,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所以,我喜欢朱山坡《灵魂课》里这个“我”的人物塑造,我觉得这个“我”就是引领我们走进故事,走进灵魂思考的绝佳引路人。
总之,《灵魂课》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小说。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珍贵和脆弱。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这部小说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灵魂和初心。只有当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归宿。
再次感谢作者塑造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