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让我们重申一下核心要点:追求知识意味着从视角的扭曲能力中解放出来。真理要求客观性,客观性则要求从特定的视角中解放出来。只有在精神对感官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做更为客观的重建过程中,实在才能向我们揭示出来。
浅析:
“知识”、“真理”、“客观”、“实在”,一直是西方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视角”在这里扮演的则是一个对立面的角色,代表着主观、扭曲、局限。
哈里斯博士通过对“视角”的考察,虽然发现了对视角的审视会带来超越,但总体而言,“视角”仍是主观性、局限性、扭曲性的代表。
另,在哈里斯博士的眼中,“视角”是与“感官”联系在一起的,而“思想”、“精神”则可以独立于“感官”,并可完成“更为客观的重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的这句名言似乎可以为哈里斯博士的观点做出支撑,但其实,正是因为当时整个学界弥漫着犬儒之精神、古板之思想,寅恪先生振聋发聩的声音才如此光芒四射,耀人眼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可贵。
以佛道文化的角度来看,“色、受、想、行、识”,犹如五种阴翳厚重的乌云,遮住了本心的光明。本心,才是真正的卓然独立、究竟自由。
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程度,端看本心光明显发的程度,若本心被五蕴遮蔽昏昧不明,又何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呢?
因此,若要拥有真正“独立之精神”,真正“自由之思想”,非显发本心不可。
本心是离于主客对立、离于“个我”局限性与扭曲性的超越性视角。
在本心的智慧视角下,“实相”与“现象”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妙相”。这种妙相,《心经》中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表示。
色,即是现象,空,即是实相。此空非虚无,而是空色一如之空。空,即流动的变化。所有的现象都是在因缘中不断流动的变化。因变化而无住,非实有,亦非虚无,以其显现名之曰色(现象),以其本性名之曰空(实相)。但其实,不管是色,还是空,皆是假名,不可执著。
本心智慧视角下的“视界-世界”已如此不可思议,本心这一智慧的视角则更加不可思议。
本心,有无量无边的名号,但其实,一切名号皆假名。
以名为桥,悟入本心,开显本心之智,可矣。若执其名,不悟本心,不开其智,犹如画上火炬,不能照明夜路。
何以悟入?何以开启?何以显发?何以明照?
但从“一切皆视角”入手,自观自心,自悟自心,自开自心,自启自心,自显自心,自发自心,自明自心,自照自心。
层层递进,层层超越,不断打开新的视角,直到再无打开之余地,整个身心内外,豁然成为一片广阔无垠的大视角。
此视角,无形相,无边际,无内外,无生灭,无增减,无来去,遍达一切,遍照一切,放之弥纶天地,收之无影无踪。
此视角,为一切视角之根本、源泉、宗主、始祖,可化现无量无边之“视角-视界-世界”。
此视角,本无其名,假名曰本心、真心、佛心、道心,亦可名曰无上视角、究竟视角、无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