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我让孩子们自己做题,有问题找我问。居然发现,考全校前三四百名的同学能将论证方法混淆,考全校前五六百名的同学模糊了很多基本语文概念,甚至知识积累的量很少。我原以为,他们应该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只有考全校一千名以后的学生才会出现概念混淆、知识点模糊的,但是,我错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工作很努力,从早到晚,不辞劳苦, 吼得嗓子哑,累出颈椎病,站出静脉曲张,但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准学生的脉,不知道他们的漏洞在哪里,就下不对药了。
我想起前一段培训时,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所讲的内容,他风趣幽默地讲,老师上课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做钩”,一个是“捉虫”。简言之,“做钩”就是老师让自己的课堂有吸引力,能勾住学生的魂。“捉虫”就是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迷惑点、困惑点来讲授。
何尝不是呢 ?受自身性格、知识的影响,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好自己的“钩”,但老师们如果用心,学生的“虫”应该能捉住的。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滔滔不绝的讲授自己认为学生不会的知识 ,比如我,而学生真正弄不清的东西却仍在那里横亘着,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成了两层皮,交融不到一起,学习效率当然就大打折扣啦! 更严重的是,学生不再喜欢听我们讲课,就做起了小动作!所以,老师要当一个捉“虫”高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想给的,并不是学生们想要的 。学生想要的,我们不知道是什么 。我们给的 ,都是我们自己想给的,我们“觉”得学生们想要的。我们和学生都在拼命画着各自的圆弧,却怎么也拼接不到一起,形不成一个完美的“圆”。
时代的快节奏也波及到校园,让老师行色匆匆。我们老师是不是也需要停下脚步,让疲惫的身体休息一下,把脑子清空,思索一下,师者,应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