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新区课程改革的春风,推进着共享高质“三四五式”课改模式的深化、落实。在这个过程中,看老师们的课堂,看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转变是有了,问题也在不断的涌现。处在这个迷惘的境地,让把这项工作高效的推进,需要持续探索:究竟该相信什么?该改革什么?该如何改革,才能构筑更幸福的社会、创造更幸福的学校生活、为儿童准备更幸福的未来呢?
《学校的挑战》中这样描述:针对这一危机,本书提出把21世纪的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来重建的愿景、哲学与方略。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在这个转折期,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家的成长,重新恢复大多数家长和公众对学校改革的合作与信赖——创造这样的学校,绝不是不可能的。
创建“学习共同体”也是学校改革的哲学。这种哲学是由三个原理——“公共性”、“民主主义”与“卓越性”——组成的。
“公共性”原理意味着,学校是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学习的公共空间;是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建设民主主义社会的公共使命而组织起来的。
“公共性”原理是由“民主主义”原理所支撑的。这里所谓的“民主主义”意味着杜威所说的“各种各样的人协同的生存方式”,在学校这个必须借助民主主义构成的社会里:学生、教师、校长、家长,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个人的学习权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
同时学校必须是追求“卓越性”的场所。这里所谓的“卓越性”并不是指谁比谁优越,而是指无论何等困难的条件下都能各尽所能追求最高境界。
“公共性”原理要求:倾听他人的声音,向他人敞开心胸。这是对他人的宽容精神和尊重多样性的精神。
“民主主义”原理要求:学生、教师、校长、家长结成平等关系,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的“主角”,实现各自的权利,承担各自的责任。
“卓越性”原理要求:追求至高的境界。对于教师而言,是高举三面旗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对于学生而言,是“冲刺与挑战学习”。
以上,所支撑的“学习共同体”让“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创建培养所有教师成为专家的学校”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