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有固定点知识积累带给家长和学生的启示
当我们清楚了原有固定点知识在学生日后应用同化策略进行学习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家长来说,也就清楚了如何在孩子早期教育乃至整个成长过程中如何提前埋伏哪些固定点知识及其学科智慧意义。
1.丰富的感性认识。
孩子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形象编码)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抽象编码),例如,学2+3=5时,孩子是先数2个糖块,再数3个糖块,加在一起数出是5个糖块,最后记住2+3=5这一抽象知识。生活中大量的感性认识是日后理解抽象知识的基础,“下雨时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一生活现象是我们学习物理时,理解光速大于声速的感性基础。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多接触生活,多给孩子感性的认识,这样,当孩子学到书本上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抽象概括出的原理、定理等知识时,更容易理解、记忆和应用。有的家长是做小生意的,如果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忙活生意,帮父母收钱找钱,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元角分的时候明显比没有接触过钱的孩子快。
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家务、孩子也要自己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给自己提供接触生活的机会。做家务的过程,其实是在积累感性认识的过程例如,波轮式洗衣机洗完衣服,甩干后让孩子将衣服拿出来,有意让孩子看看衣服都紧附着在洗衣桶的内壁上,这将是高中时学习离心力的感性基础。去银行时,家长和孩子起前往,让孩子对存取款的过程有个感性认识;到期收到利息后让孩子看一眼,提一句利息是怎么算的,这些都会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是有误区的,认为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事情都不用他做。
因此,家长过多地替代了孩子,剥夺了孩子探世界,增加感性认识的机会。这样的后果有二:一是孩子被替代太多,长大后学习时不爱动笔写,喜欢只用眼睛看,就是所谓的“懒”;二是脱离生活,学到某些知识时缺乏感的生活经验知识,造成对书本中的抽象知识理解困难。
2.规范的词和句子-促进学生写作的法宝。
在孩子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同时,最好同时呈现与之相匹配的规范的词和句子,助孩子搭建起书面用语与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这样,孩子对规范词不仅熟悉,还有生活原型作为形象表征的依据,当他接触到教材中的学科语言时就不会感到陌生,易于接受。例如,有位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读故事而不是讲故事,结果,这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好,用词不仅恰当,还有深度,上学后,语文学得非常轻松,他写的作文常常被用作班里的范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这是因为:读故事是按照书上标准的、规范的词和句子,这种方法给予孩子的都是规范化的语言,孩子习得的这种规范化的语言与日后学习时所使用的语言表征方式相同,使得日后学习、写作变得容易。相反,讲故事是家长用日常口语的表达方式将故事情节传递给孩子,里面夹杂大量的口语和非标准的表达句式,导致儿童早期就形成许多非标准的口语语言体系,与书本上规范化的书面语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导致其容易在上学后对书本上规范化的词和句子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困难。例如,一个被奶奶带大的孩子,因为奶奶文化不高,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早期教育,平时也缺乏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周围环境中学习,比如看见电视中出现的字幕,奶奶没有能力让孩子从中识字读词,也很少给她讲述故事和童话寓言等,她大脑中积累的都是口语,学习中的书面语言与其大脑中的以口语形式编码的问题情境难以建立联系。由于该生大脑中原有固定点知识的储备数量过少,而且多数是口语,很难同化课堂上的新知识。如“蹑手蹑脚”一词的正确含义是轻手轻脚地走路,她却理解为“偷偷摸摸地走路”。在课上,常常因为不能理解某个词语或课文中某段话的句子含意而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导致中断听课,最后致使她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内容很少。
3.孩子的知识准备性与个性成长。
很多学生在升学初始容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例如,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较大的竞争压力、陡然升高的知识难度、高强度的教学安排,很容易在适应性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都在初中时都是班里乃至全校的佼佼者,但是,在重点高中,曾经的尖子生们会再次分出上、中、下等。原来初中时的优等生在重点高中却成为中等生,甚至下等生,学生在心理上难以适应会成为学生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作为家长,可以预测出孩子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将这一知识经验以适当的方式输入到孩子的大脑中,当孩子碰到这一问题时,有了原有知识准备,解决当前问题就从容得多,出现心理落差和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