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春秋时期诸子散文的代表——《孟子》孟子出生在战国时期的周周末,他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奋斗。他提出了“生不逢时,死于安乐”的名言,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孟子的一生充满了勇气和执着,他的精神为民,追求和平。
关于孟子我们应该学过他很多的作品。比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降将斯人于大任”等。
一,孟子的一生。
孟子是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孟母三迁),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
二,诸子散文中的《孟子》。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的。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他的作品如《鱼和熊掌》、《天降将于大任》等,都是关于他的辩论和思想。孟子被认为是一位辩手,他在辩论中表现出强烈的气势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国家队顶级辩论赛的选手,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它是怼天怼地怼空气。看见一个人他就怼一下,不信大家可以去看孟子这本书。整天跟别人辩论,一张巧嘴杠遍天下无敌手。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他是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又是扛起时代大旗的先锋。
生不逢时的理想主义者就怀才不遇。扛起时代大旗那他又是什么?开创了一种儒家新世纪的纪元。
哪怕他是把别人怼得哑口无言,都没听他的..只能默默地退场,遗憾退场。这样的人还给我们留下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体现了孟子对民主和社会公正的重视。
《孟子》这本散文集。他的语言风格是比较的朴实,比较的自然。虽然他也用一些预言或者是类比的方式来把他的道理讲出来。
三,孟子的人生哲学与儒家思想传承。
1、孟子的思想观点
孟子提出的“性善”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道德良知,而且对于善恶有着明确的判断能力。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仁爱之道。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己任,以实现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社会关系。孟子还进一步明确了人性善恶的标准,并提出了“四端”说。
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辨别善恶、是非,是因为人们天生就具有“四端”:即“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与生俱来。但它们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使人们得到完善和发展。只有根据这四端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孟子对国家治理和君王的责任也有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君王的废水任务是实行“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重。
君王必须为人民提供充足的生活数据,保障其安全,为他们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孟子反对暴政和征战,认为这样只会导致人民的反感和社会的动荡。
2、孟子与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
尽管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但他的思想观点与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分歧。孔子注重教育,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则进一步拓展了这一思想,并注重了政治、社会的方面,提出了“兴天下之利”的观点。
3、孟子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为出发点。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家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和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对于儒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民主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4.孟子也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他认为,教育是发掘和提升人性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他提出了“教民向善”的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民的品德和智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追求功利为目的。这种思想对于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孟子小故事
1.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出生在山东省邹城,他的父亲是鲁国人,后来家道中落,为了生活搬到了周国庆。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孟母抚养长大。孟母在教育界享有盛誉,被誉为“虎妈”或“鸡娃先锋”。孟母的事迹拉开了争抢学区房的序幕,导致现在学区房的价格居高不下。
2.孟母三迁与孟子的成长历程
孟子在桂林育才小学就读时,就购买了一套40多平米的二手房,价值40多万。他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了一名学霸。孟子在公元前357年,15岁时跟随孔子的学生学习,成为孔子的诗书弟子。他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认真态度。毕业后,孟子在30岁左右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
3.孟子的创业与周游列国之旅
孟子在30岁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因名声大噪,被齐威王邀请担任宣传部的代言人。孟子在齐国发现,虽然自己有治国安邦之才,但齐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试图寻找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
4.孟子与齐威王的辩论经历
齐威王欣赏孟子的才能,邀请他担任客座教授。孟子在稷下学宫遇到了很多学者,与他们展开辩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孟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受到了齐威王的重视。这段经历让孟子在稷下学宫度过了宝贵的时光,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5.孟子思想的发展与挑战
首先,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具有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等。这一理论开创了儒家的新纪元。然而,在齐国,孟子发现君主们并不喜欢这种仁政,他们更希望国家富强,甚至侵占其他国家。孟子在齐宣王的支持下,提出了“欲擒故纵”的策略,试图阻止燕国进攻。最后,孟子在家编书,与门生们探讨学术,享受着教育带来的快乐。
6.孟子的乐观人生哲学与选择写作的思考
孟子在晚年依然坚定地扛起儒家大旗,因为他对政治理念的热爱和信仰。孟子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要坚定信念,坚持走下去。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人的使命,不仅仅是挣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
五、律师唐帅的手语学习与实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聋哑人,他们既听不到也看不到,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无尽的黑暗和静默,他们诉说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他们日常和别人交流的方式就是手语,但是正常人会手语的又很少。
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排挤可想而知,更不用提得到法律帮助了,但是在中国偏偏有这么一个人,他励志要用手语帮助聋哑人得到法律的保护,帮助他们对抗生活中的不公,他就是我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
唐帅看到一些案件中的聋哑人为了获取利益,会使用手语交流,这给他带来了启发。他决定学习不同方言的手语,以便更好地帮助这些当事人。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一些威胁,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让很多聋哑人加入了他的律师行业。这段故事强调了做律师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为有唐帅的带头现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律师站出来帮助聋哑人维权,他们之中有些人自己也是聋哑人,但是他们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其他人。帮助聋哑人不仅需要那些律师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日常生活中不歧视聋哑人,并且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聋哑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