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理事会教育
推荐编辑:仙灵
推荐语: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越来越有想法。家长正在为“孩子敢于挑战权威,很难管教”而烦恼时,殊不知,孩子的思辨能力正在悄悄萌芽之中。
儿子用我的手机听了听力后,在微信公众号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有的父母累死,却教不出优秀的孩子?》。他对我说,你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知道什么叫思辨能力吗?不用培养,我就有这种能力。而你们却批评我爱顶嘴,不尊重师长。
我好奇地拿过手机,儿子嘱咐我认真阅读前面的重点内容,后面是卖课的广告。儿子推荐的文章,确实很有吸引力。在你愤慨自己家里的小恶魔太难管教时,别人家的小天使分外让人眼红。是什么让孩子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呢?小恶魔和小天使之间,差的就是内驱力。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已经找到了最优解——思辨。
什么是思辨?就是发展批判性思维,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反思自己想法的根源,多提问,多质疑。
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1、让孩子成为主角
在学校里,受大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是老师教,孩子听。容易限制思辨能力。被动的记忆很难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自由的灵魂,独立的思考。正是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资源。让孩子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火花,获得不同的视角,拓展思维的广度。
我们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度依赖权威,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会了人云亦云,圆滑地趋利避害。承认孩子矛盾的想法,允许孩子不同的答案,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寻找答案的渴望,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通过思辨,让孩子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和家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再对比自己的不足。比如知识储备不足,表达能力有限,逻辑思维欠缺。通过思辨看到自己的差距,主动产生学习的欲望。
2、教知识,改为教方法,提思维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五花八门的信息都在冲击着孩子的世界观。我们要重视孩子个性化思维的启迪,培养多元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孩子发现思考的乐趣。开拓视野,发展思维,使他们成为有反思力,探索力,判断力,内驱力的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用大人的方式,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必担心自己回答不了问题被轻视。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启迪与引导,鼓励孩子自己试着去寻找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让素质教育可量化
家长平时注意接受孩子的各种想法,尊重他个性化的思想。为思辨表达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思路。当话题讨论和阅读进入良性循环后,思辨能力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平时以阅读作为入口,给思考提供材料,快速地提炼信息。以写作为出口,把想法有结构,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让孩子习惯地把每次思辨过程记录下来。提高孩子写作水平。尊重孩子思辨成长过程。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儿子最近迷恋上了《皮皮鲁全集》,其中的奇思妙想,让本来就非常有想法的他,找到了思想的共鸣。他对我说,他不喜欢一直做一个乖小孩,慢慢地变成一只兔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我认为他羽翼未丰,不能掌握分寸,不能和谐地进行思辨。容易顶撞了老师,让自己受挫。我建议他融入大环境,既可以保持自己个性化思想,又不要与老师顶嘴。保持“思”的习惯,把“辩”藏在心里。
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整体,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应付过多个性鲜明、思想独特的学生。儿子认为我限制了他的思想,打击了他思辨能力的发展。我对他说,如果你在学校有不同的想法,不要当面反驳,可以私下找老师沟通。如果老师太忙了,你可以回家告诉我们你不同的想法。由我们父母来扮演老师的角色,与你对话;如果你不愿意告诉我们,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一边记录,一边反思。也是一个可以发展思辨能力的方法。
儿子说,我可以试一下这种方法。不过,你一定要相信我!不然,我说的有可能就是你们都喜欢听的假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