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余年,对教育的心态与理解,也渐渐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改变在于对教育著作。以往对教育著作,鄙视不及,总觉得枯燥无比,都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翻开几页,也读不进去,没看几页就睡着了。
可是今年,在学习了《教师专业阅读与专业成长》课程后,对这些经典著作虽然有了期待,自己突然很想读一读。知道自己的理论基础能力还不行,决定先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读起。
今天晨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文章开头也提到教师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三四个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五六个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个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
原来在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时间,教师的忙碌是一样的。读到这些文字,我的内心很想知道这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如何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答案是——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他举了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之后,被问到您备课花了多久时间?那我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课。这个答案我看到过很多次。从这位历史老师身上,我学到的是,要提前进行备课,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而不仅仅是备一节课。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最后提到“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在这个清晨,我终于明白了,发现了,理解了,用一生去备课,不是说提前去做,准备去备教材,一生准备的也不仅仅是这堂课,而是这门课程,而又不仅仅是这门课程,还包括学生,准备的是整个教育。而读书,就是我们一生备课的最好的方式。
读教育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听很多优秀的教师推荐过《儿童的人格教育》,但奈何觉得自己的教育理解能力还不够,在自己能力提高之后再来攻读这些。我相信在休学的帮助下,我们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好的了解。
读教育经典著作,有助于帮助我们提高教学。在读《郝晓东老师的改变教育的12个关键词》,我第1次接触到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论“浪漫--精确--综合”,从而将这个理论慢慢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渐渐学会调整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读教育经典著作,也作为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大环境下,教师是疲惫的,是焦躁的,是倦怠的。精神生活是极度需要解放的,在现代生活中很难做到,但是在教育著作中,我们可以从众多的故事中理论中得到释放,找到答案,心灵得以抚慰, 在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自由平和的教育心态,使得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更加的幸福完整。
希望各位,都能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