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强调“学为中心”,有效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一理念转变了传统课堂同步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是大胆而创新的尝试。“学习共同体”的倡议兼推动者---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观点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他的“三位一体学习论”指出在一节共同体课堂里,透过与教学内容(知识)、同伴、自身的多次相遇、对话,每一位学生得以共同成长,实现真正的“学习”。然而,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在设计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时往往遇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想要充分探究,但教材安排按部就班导致时间不足;二、想要高效合作,但学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事倍功半;三、想要追求卓越,但研材内容味同嚼蜡导致平淡无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本文围绕“学习共同体”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概念教学课设计的层面论述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合教材,为共同体课堂提供充分探究保障
二、精选学材,为共同体课堂搭建高效合学平台
三、关注研材,为共同体课堂挖掘卓越研究资源
【关键词】学为中心;学习共同体;整合教材;设计学材;深挖研材
一、整合教材,为共同体课堂
共同体课堂讲求真正的“学”,学生要与教学内容产生多次的相遇、对话,就必然要求教学过程留足对话时间。受限时间与多重教学任务,又必然要求老师对教材有创造性地使用。
1.整合教材的缘起
A、提升教学境界。与“只会教教材”相比,“灵活地整合并使用教材教”显然是高得多的境界。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时,整合教材才能达到后者的境界。
B、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如何让那些适合探究的课题得以更充分的探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纵观小学“空间与图形”的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按部就班,虽然符合学科逻辑,但有些课时要么任务过多导致合作探究时间不足;要么有内在联系的课时各自为阵,占据宝贵时间,不利于主题探究的进行。整合势在必行!
2.整合教材的策略
面对紧凑的课时安排,需要打破学科逻辑和某些教学的常规,对课时与单元的知识进行适当增减、重构、整合,选择适合挑战、值得探究的主题进行共同体课堂教学,是一种勇敢的尝试。
3.整合教材的范例。
以人教版六上《圆》这个单元以及起始课《圆的认识》为例,正符合以上所述缘起与策略。
从单个课时角度来看《圆的认识》,教学任务繁多:掌握画圆的技能、认识圆的各部分、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掌握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而且各部分内容相对割裂,导致课堂环节不连贯,组织困难,时间匆忙,学生探究受阻。从单元视角来看,本单元共计11课时,安排紧凑,且某些课时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综上,尝试对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内空进行以下整合。
调整前:
主题 内容 课时
圆的认识 画圆
1课时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
设计美丽图形 用圆设计漂亮图案 1课时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 例1 3课时
圆的面积 基本应用 例1 1课时
圆环面积 例2 1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例3 1课时
扇形 扇形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调整后:
主题 内容 课型 课时
圆的认识 学习圆的概念并联系概念画圆 单元开启课
1课时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探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神奇圆心 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设计图案 主题活动课 1课时
探密圆周率 探密圆周率 交流活动课 1课时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主题活动课 1课时
圆的运动轨迹 专题练习课 1课时
方圆之间 神奇的
主题活动课 1课时
方圆之间 专题练习课 1课时
生活之圆 环形操场上的数学问题 实践活动课 1课时
与圆形雕塑有关的数学题 实践活动课 1课时
有趣的扇形 扇形 主题活动课 1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 整理复习课 1课时
以上整合在总课时不变的基础上,第1课时增加圆的概念,围绕概念展开教学,透过对比辨析、小组合作探究深刻感受圆的概念生成过程;然后探究其与作图技能、圆各部分的联系,再次深入感悟概念本质。与此同时,将“圆是轴对称图形、利用轴对称找圆心”两个内容放入第2课时中,利用轴对称设计有关圆的美丽图案。另外,单独设立一节准备课“探密圆周率”,为后续教学做准备。再把圆的周长和面积整合成一节主题活动课,渗透转化的思想。最后,适当进行实践活动课,在生活之圆中加入“与圆形雕塑有关的数学题”。
透过这样的全方位的整合,老师对教材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把握,真正做到活用教材,为共同体课堂腾出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同时也为学生与教学内容(知识)的精彩对话奠定了基础。
二、精选学材,为共同体课堂搭建合学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同多样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对比那种按照教材来组织教学的同步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则是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学习材料丰富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从中进行选择,而教师则变成了学习的设计者和主持人。
这就考验教师的智慧,为了顺利达成合作学习,关键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经过筛选的学习材料。精选学材,益处显而易见!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高效的合作学习状态。
1.学材的选取来源
A、课后的高质量习题:
活动一“自主建构圆的概念”的学材来自于浙教版的课后练习。
B、学生的练习或者前测。
活动二“联系圆的概念动手画圆”则来自学生作品。
C、相关课例研究的丛书。
活动三“圆心、半径、直径等重要概念”的学材来源于朱乐平老师一课研究丛书《圆》
D、知识的梳理
活动四“半径与直径的特点”则源于对知识的梳理。
2.学材的选取原则
A、“一材多用”与“多材一用”相结合
“一材多用”是利用简单的教学素材,进行多维训练。比如基础练与综合练就使用同一个素材,引导学生巩固练习。 “多材一用”是使用不同的素材在对比中对概念的本质进行深挖。比如活动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比较异同、优缺点。
B、“对比辨析”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概念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但是抽象概念的解读对于 大部分学生来说存在很大困难,尤其关键信息的提取。
为此,在活动版块中精选适合对比辨析的学习素材,孩子们在自主辨析的基础上概括,逐步生成重要概念,以便在小组合学中形成基于对话的充分沟通。
三、深挖研材,为共同体课堂生成卓越的资源
1.辨析教学概念,与知识对话
以《圆的认识》为例,圆是用发生式定义方式生成概念的。此课涉及概念较多,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堪忧。本节课特别重视每个概念的发生过程,通过提供一系列利于对比的素材,引领学生不断辨析归纳、自主探究,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
2.搭建合学平台,与同伴对话
画一画:
每个圆内都分别画几条半径、直径 想一想:
最多有几条? 判一判:
用尺子量一量
或应用圆的概念 找一找: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图①
圆上点最多可以有( )个
半径有( )条
直径有( )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是否相等( )。
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否相等( )。
式子: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文字: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图
②
活动单(四) 半径与直径特点
(1)小组内讨论并以共同体展示。
(2)追问:半径与直径真的画不完吗?为什么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3)反馈:动点有无数个,所以半径与直径有无数条。
借助小组合作、对话,达成卓越。
3.变式活学巧练,与自己对话
(一)基础练:填一填
d1=( )cm r2=( )cm AB=( )cm 长=( )cm
(二)综合练:选一选
1.对比上图左侧一大一小两个圆,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 A.半径 B.圆心
2.对比上图左右两个大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 A.半径 B.圆心
(三)拓展练:画一画
1.在下图画一个尽可能大的圆,直径最大可以是( )
2.圆心可以在哪里?请标出来。
3.剩下的部分再画圆,直径最大可以是( ),还能再画( )个这样的圆。
在练习的过程中,所学知识不断得以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