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地处资中县东南部,沱江右岸。自隋朝恭帝义宁二年(618)在此建立银山县,“银山”之名便频繁出现于史书典籍之中。
银山县的建县情况,《旧唐书》记载,“银山,资中地,义宁二年置”。《新唐书》记载,“银山,下,义宁二年置”。 《四川通志》记载,“银山废县,在县东南三十八里,隋义宁二年置”。《元和郡县志》记载,“银山县,中,西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分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银山废县,在县东四十里,亦义宁二年置,属资州”。《大清一统志》记载,“银山废县,在州东。《元和志》,县西北至资州四十八里,本汉资中县地,隋为内江县地,义宁二年分置”。
当时资州领十五县(盘石、内江、威远、大牢、安岳、普慈、安居、隆康、资阳、隆龛、牛鞞、和义、银山、月山龙水),银山县是其一。到了唐代,资州领县八,银山县也是其一。《通典》记载,“大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领县八:盘石、资阳、内江、丹山、龙水、月山、银山、清溪”。《文献通考》记载,“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属剑南道。领县八:盘石、资阳、内江、银山、丹山、龙水、月山、清溪”。《元和郡县志》记载,“资州管县八:盘石、资阳、内江、丹山、银山、龙水、清溪、月山”。
银山县以“银山”命名,源于县境内“山形如锭”的银山。《四川通志》记载,“取界内银山为名”“银山在州东南四十里,形如锭”。《蜀中广记》记载,“废银山县,在州东四十里,山形如锭”“寰宇记云,废银山县在资州东南三十八里,以山名”。《元和郡县志》记载,“因县界银山为名”。《大清一统志》记载,“银山,在州东南四十里,山形如锭。”
银山县的建立,源于当时朝廷安置招降的獠人。獠,也称作蛮、夷、乌浒、俚等,来源复杂,是现今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文献通考·裔考·獠》记载,“蜀本无獠,晋李势时,诸獠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橦,布在山谷,十馀万落,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自桓温破蜀之后,力不能制。又蜀人东流,山险之地多空,獠遂挟山傍谷,与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乃为匪人”。
到了隋朝,随着中央政府对南方及西南地区的逐步控制和广置郡县,除了少数獠人还躲避在山谷等险要地方外,大多数獠人逐渐与汉人融合,成为中央王朝管辖之下的“编户齐民”,与汉人一样“咸从赋役”。为安置这些归顺的獠人,朝廷增设了大大小小的县级行政区。在资州境内及其周边地区,就设置了龙水、银山、月山、威远、义和、大牢等县。
银山县的物产,最有名的当属井盐。《四川通志》记载,“元和志:银山县有盐井十一九”。《元和郡县志》记载,“盐井一十一所,在管下”。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银山县并入资州盘石县,建县历史共349年。《宋史》记载,“乾德五年,废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县”。《宋朝事实》记载,“乾德五年,省月山、丹山、银山三县入盘石”。《文献通考》记载,“宋乾德五年,废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县”。《元丰九域志》记载,“乾德五年,省月山、丹山、银山三县为镇入盘石,清溪县入内江”。《四川通志》记载,“唐属资州,宋乾德五年省入盘石”。
银山县由此成为资州盘石县的一个镇——银山镇。《蜀中广记》记载,“图经:废银山县在州东四十里,山形如锭,今银山镇是其处”。《大清一统志》记载,“名胜志:银山废县在资县东四十里,今银山镇是其处”“银山镇在州东四十里,即故县”。《宋会要辑稿》记载,“资州盘石县月山镇、丹山镇、银山镇,乾德五年废县置”。《元丰九域志》记载,“紧,盘石。一十六乡。丹山、南湍、月山、鼓楼、赖胥、赖磐、小石同、银山、栗林、铜鼓一十镇”。《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宋乾德中,废为银山镇”。《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清代书画家,贵州贵阳人袁思鞸曾在银山镇,“磨崖题‘古银山县’四字”。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在资县(明洪武四年,降资州为资县)银山镇设置巡检司。《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设四川资县银山镇、简县资阳镇、泸州李市镇三巡检司,以其地多盗,从各县奏请也”。《明会典》记载,“资县银山镇巡检司”。《明史》记载,“东有银山镇巡检司”。《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今有银山巡司”。《大清一统志》记载,“明置巡司,今裁”。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王瑀建银山寺,“上有天池,下有洞,夏凉冬温。后有大石五,高丈余,名五经石”。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寺僧林松补修银山寺,“寺前有元通宝阁坊”。
银山镇在明代还设有龙泉隘,但在万历年间西南少数民族奢崇明、安邦彦的“奢安之乱”中失守。《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龙泉隘在银山镇,镇北为杜家沟,有龙泉洞。万历中,奢崇明作乱,据重庆,西犯成都、泸、叙,诸郡邑望风瓦解。内江之椑木镇、资县之龙泉诸隘口俱失。贼遂向成都,败官军于资阳之九泉山”。
清代康熙年间,资县辖6乡、4镇(归德、银山、龙结、石铜),银山镇是其一。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资县升为资州直隶州。清仁宗嘉庆二十年(1815),资州直隶州辖22场、2镇(银山、龙结),银山镇是其一。银山镇设置了具备驿站功能的铺递。《四川通志》记载,“银山镇铺,在州东四十里。”当时,在州东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分别设置有唐明铺、莲池铺、金紫铺、银山镇铺;在州北十里、二十里、三十里、四十里,分别设置有新安铺、双石铺、跳墩铺、金带铺。
银山县(银山镇)是成渝古驿道的必经之地,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并留下遗迹。最早是唐代高宗时期隐士田游岩在银山县的记载。田游岩有文才,遍游各地山水,《新唐书·隐逸》记载他“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止庐其侧”。田游岩在银山县附近的银山上修建雅歌堂,作为弟子吟唱雅诗的场所。《四川通志》记载,“雅歌堂,在州东南四十里银山上。古今集记云,唐,田游岩入蜀,居于银山,聚弟子歌雅诗以为乐,今山有雅歌台。”始建于1990年的银山镇烈士陵园,曾名为“雅歌台烈士陵园”,就源于此。
银山镇与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颇有渊源。《四川通志》记载,“又有苏轼、黄庭坚遗迹。”《蜀中广记》的记载更为详细,“石刻存志云,银山候馆因掘地得一小碣石,乃黄山谷与门生戴经弟纲尺牍。云:七二郎气秀而有骨,他日学问仕宦皆当过人,要须得一佳士与游,养其忠厚之源,此最为先务。涪翁书赠戴六六、七二秀才伯仲。”现今,资中文庙收藏有黄庭坚书《幽兰赋》书法碑。
《蜀中广记》还记载,黄庭坚曾到银山镇北杜家沟的龙泉洞游玩,“杜家沟池水一泓,清泠澄澈,下即龙泉洞也。天将雨则云生窍穴,雾弥空谷。前有石柱殿,相传龙出毁殿,止存二柱。崖上镌二龙,土人惧其飞去,摧去两角。山谷曾游此”。
黄庭坚在《杨宽之墓志铭》中,提及杨恕(字宽之)的远祖在唐末居于资州银山县,“远祖某,唐末见中原乱甚,将数子官于蜀,因求便利田宅居之,一人家于普州,一人家于梓州,一人家于资州,三族皆以衣冠传其旧业。有讳某者,以儒学有闻于蜀,王氏欲官之,不可,遂隐约银山间,当时以为处士之秀”。
北宋仙井(今四川仁寿)人李新到过银山镇,并写下了《晚过银山》“荒溪屈曲中郎篆,白鹭参差玉笋班。竿日已移三丈外,水云犹垛两山间。石桥梅萼馀香冷,茅店人家晚梦閒。幸自归心过飞鸟,不须循指示刀环”和《往银山深道亡寺观暮投宿民居》“入谷清光寒刮眼,远分苍树绕楼台。
急锵环佩溪流迅,晚下牛羊雪迹开。山影不随云影转,竹声长作雨声来。野梅弄色何人爱,空抱幽香没草莱”两首诗。史料记载李新任过资州录事,写有《资州邓园》诗,其到过银山是可信的。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十月,任将仕郎、资州助教的资州人谢用在《重修资州法华院记》中,提及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裴度的后人裴载,曾任银山县令,“识生吉,任资州资阳县令,因家于资州。吉生载,任资州银山县令。载生居仁,不仕”。
南宋资中名士李石在其《先君墓志铭》中,介绍先祖籍贯及到四川定居的经历时,提到其祖先在资州银山县为官。“石闻诸曾大父行曰,家本古雍得一坊,五公入蜀,讳廷赞。唐末五季,官资之银山县。吾族别者,自银山始也。银山生二子。”
李石在另一篇《文溪居士墓志铭》中,提及文溪居士杨肯堂在银山隐居,“文溪居士者,杨绍肯堂也。肯堂,资之银山人。文溪,银山之佳处,肯堂之隐居也。故太史邵公博曰:东园公以所居得名。肯堂终将隐于文溪,虽名不嫌,故肯堂得以名”。南宋高宗绍兴时期,邵博曾任资州太守。
辛亥革命后历任资中县丞的四川永川人范天烈,写下了《银山镇》诗,“红尘飞不到银山,岳色何声指顾间。十里扬州应抵得,春风花路鸟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