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偏散文诗,和《花的学校》类似,结构不是很清晰。
一、导入
1、回顾第一课的写作方法:时间顺序、视觉、听觉、想象
这些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孩子的。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过渡语:写景的文章不太好读,在第一课中,我们是通过不同感官的体验来了解作者的感受。轻声读课文,找到写法上的特别之处。
朱老师说:
作为阅读策略单元,就是要从写法上去提问,在四年级,关注作者的表达形式,这个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老师对于这个问题要不断地去点、不断的去提,加深学生的印象。
也可以理解为灌输,但是作为学生思维方向的灌输,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要让学生形成基于表达形式的阅读,这个东西需要日积月累。
2、读生字表,读词语
①、师介绍:吴然 住在洱海
②、强调书写:鹅、卵、稻、穗、灌
分析字形、分析字义、分享读音,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笔画和笔顺易错的词语进行当堂写
③、理解:田埂
在做期末考卷的时候,告诉学生,先看作文题目,再做基础题,当你基础题做完的时候,作文的素材也就有了
在教课文的时候也是如此,我先前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没有第一时间去处理它,而是等待,过一会后再去对他进行交流。
3、交流课文中写法特别之处
---相同的句式:“啊,我和阿妈走月亮”(用笔逐句画出)
----以走过的地点为顺序写
在前面开头的时候,我一直在强调时间的顺序,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找到这里的地点顺序
根据关键句梳理课文内容:
第二自然段:洱海、点苍山、大青树、道路
第四自然段:溪边、小水塘
第六自然段:果园、田地
第八自然段:石拱桥、溪岸、田地、果园
万一学生在前面讨论的时候,没有关注地点顺序写的时候,我们老师直接通过板书的,让学生找文中的地点
然后总结,这些地点就串联起了文章的线索,原来我和阿妈走月亮,是走了这么多的地方啊
总结:通过找相同的句子和走月亮的地点梳理清文章的内容。
4、本文的写作顺序:地点变化顺序
提点:写景物的文章可以从时间顺序写,也可以从地点的变化顺序写。
5、从上面这些地点上,你有什么发现?
从远到近
师:这些地点的顺序有怎样的特点?
生:由远到近
师:你怎么看出的由远到近的?
生:你看,洱海那边到田地,这就是从远到近
三、总结
看板书,这篇文章,看似很长,但是是非常有条理的
朱老师说
可以跟学生做板书做板书游戏,你们觉得我这个字写到哪里比较合适
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板书,这个过程就是帮助学习理解文本,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
老师这样的装傻的过程,会把学生越教越聪明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走月亮这个词语,我们在平时是看不到的,那看了这个板书,你说说看,走月亮,到底指的什么?
思考:走月亮到底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将课文分文四个部分,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按照四组地点分的
2、复习板书
第一个部分走了:洱海、点苍山、大青山、道路
第二个部分走了:溪边、小水塘
第三个部分走了:果园、田地
第四个部分走了:石拱桥、果园、田地、溪岸
二、学习1-3自然段
1、齐读1、2段,你对月亮产生了什么感受?用文中词语归纳
--明亮、柔和
这种相对容易的问题,让班级里相对比较弱的孩子来回答
2、再读1-3自然段,关注省略号,这里省略了什么?
--其他被月亮照亮的事物
3、被月亮照亮的村庄给了你什么感觉?
生交流:惬意、温馨、柔和
这个没有现成的词语,是需要学生现场生成的
4、再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情感
阿妈喜欢牵着我,我也喜欢
第三段中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在第三自然段中,内容是最多的,情感最能让学生去体会
5、这一部分写景主要从哪方面在写?
---学生回答:视觉
要让孩子通过景色的描写感受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
三、学习4-5自然段
1、齐读4、5段,除了视觉,还有那部分写?
--嗅觉、听觉、联想
2、指导朗读两段
3、除了不同感官的感受,你还从这段话里读出了什么?
--溪水不仅美,还有作用,溪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4、再读第四自然段
5、交流背诵方法
--记住关键词
--记在小溪里做的事
四、学习6-7自然段
1、自然第6段,思考:
(1)第三次写走月亮,作者用了什么感官?
(2)除了写景色美,还写了什么?
(3)此时,我和阿妈的心情如何?
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
通过前面几个自然段的训练
2、学生一一解答:
(1)听觉、嗅觉、视觉、联想;解释“汩汩”“泼刺”
(2)除了景美,还写了农作物的用途,对爸爸归来的期待
(3)根据板书小结:作者的感受、情感随着走月亮、越来越深、越来越丰富
3、学到这里,你知道走月亮是指什么吗?
4、在第六自然段里,你喜欢哪个句子?让学生自由表达
五、齐读第八自然段
读完第8自然段,让学生根据句式来表达
--跟着作者和妈妈走过( ),我仿佛( )。
备课反思:
这篇课文,在文章素读的时候,我是有着很强抵触情绪的,因为觉得这个文本没有打动我。
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老师更应该更多的去研读教材,找到老师和教材的链接点,然后用自己的专业的方式去打动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