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反思

      本课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周围的物体,初步学习用两两对比的方法来观察。

一、教学过程

(一)聚焦:

1.上节课我们在《科学家这样做—分类》中了解了分类的好处。想一想,要分好类首先要怎么做呢?(生:了解物体的特征)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2.你的周围里有什么物体,可以给我们介绍介绍吗?

(二)探索

1.复习观察方法。

2.观察木块,汇报交流。

用眼睛看到:黄色、正方体

用鼻子闻到:有特殊气味

用手摸到:粗糙

3.两两对比观察法

(1)小猪佩奇有个疑问,观察的这个木块是大是小呢?(一半学生认为大另一半认为小)

    (师拿出木块vs螺母,木块vs粉笔盒)与螺母相比,木块大还是小?与粉笔盒相比,木块大还是小?

      我们发现,单单观察木块我们无法认定木块是大还是小,需要找一个东西来跟它两两对比。

      所以,两两对比这种方法好不好?你们想试试吗?

(2)生活动,交流汇报。师用另一种颜色的粉笔在班级记录表上添加生这一次发现的新特征(如大小、透明程度…)生再次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

(三)小游戏:“猜物”游戏

二、教学反思

(一)课堂组织:孩子们刚开学常规方面普遍呈现倒退现象,倾听、合作的习惯需要多着力。

(二)小组合作:

        这节课上了两个课时,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回顾讲解如何小组活动。

        目前采取的做法是开学第一课和每节课都讲解小组角色构成:材料员、发言员、记录员…让学生自己商量谁来承担什么角色。大部分小组都能较好协作,但还是出现了个别小组因为材料、角色发生争执。

        所以这里产生了一个疑问:需要老师来帮他们指定角色分工吗?在民主公平和课堂纪律之前如何达到一个平衡?希望得到老师们的不吝指导。

(三)环节之间的衔接

        课本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环节,但除了执行活动,我们还应该想清楚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设计意图和逻辑。不只老师清楚,还要引导学生自发产生做下一个活动的需求,而不是老师告知学生下一个活动是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