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共读里我们从王博士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而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则是老师给予学生的矫正性反馈是否有效?关于矫正性反馈,老师可以通过制造认知冲突来创作。由于认知冲突时完全个体行为,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掌握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很难办到的,但是老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每一名学生的想法暴露出来,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人和自己想法的不同之处。文章中,王博士用台北市新生小学徐慧君老师的自然科“虹吸现象”教学为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徐老师运用三次作答,两次小组讨论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在教学中两次对学生进行了认知同化、失衡与调试的过程。当然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小组讨论,同样的可以通过指定的学生来说明,这个环节就可以运用麻吉星教学系统柱状图的特定选项挑人来完成。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老师在学生作答后会挑选不同选项的学生来进行说明,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制作学生的认知冲突。
信息技术手段的加持使得发现式学习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发挥了更大的价值,因为老师现在能更清晰的挑选出可以提供认知冲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