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几个问题来梳理我和孟子的链接。
1.一提到孟子这个人,脑海的画面,内心声音,感觉是什么?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孟子是什么?
一提到孟子这个人,脑海的画面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气定闲神的游走于各国;内心的声音是这个老人很自在、智慧;感觉被治愈了。三个形容词:浩然正气、智慧和淡定从容。
2.一提到《孟子》这本书脑海的画面,内心声音,感觉是什么?
《孟子》的书是复古的封面,简洁的字体;内心的声音是文言文,简洁明了却有点烧脑;感觉是充满期待。
3.一提到孟子这个人第一联想是什么?想到什么?如果给“孟子”贴个标签是什么?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是什么?
第一联想是“孟母三迁”、“孔孟之道”、“孔子”;贴标签是正直、心系百姓、有使命感的人;三个形容词是正义、温暖和力量。
4.在过往人生中,你听到孟子的哪个话对你的精神、人格有怎么样的不同?经由孟子你的人生有了怎样的不同?
“五十步笑百步”——不要笑话别人,也许自己也没做到,去理解别人的处境(善解人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尊敬老人就像尊敬自己的长辈一样,大学时期,等公交的时候看到老奶奶不懂走天桥,直接穿过没人行道且中间有栏杆的马路,看到她的无助便过去把她牵回来并送她走天桥。爱护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小孩和大人走散,帮他找大人。地球是圆的,你所付出的善意总有一天会回到你身上。很快的,那个善就回到我身上了:我家二宝刚来永安,和我走散了,碰到好心人把她送到幼儿园,然后幼儿园园长打电话让我去接……
经由孟子,我的人生走在正念的路上。
今天我们来品《孟子》之《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品经典:孟子由朋友的信托讲到官方的信托再到上天的信托,底层逻辑是信托,层层递进。到最后,让齐宣王看到问题的根源(在我爱人给我启发前,我不知道孟子这么问的用意是什么,就请教爱人,经由他提点后,我以为孟子是为了让齐宣王看到信托的重要性,但总觉的没有get到点,于是爱人就用包老师说的“生态法”开导)。
插曲:
爱人:假如孩子不听话、不读书,你把她赶回老家;我这个老公做的不好,你就跟我离婚;那如果是你自己做不好了,你作为这个家的女主人,你怎么办?
我:……思考良久,get到那个点了——我出问题了,我怎么办?我不能把自己换了,我要把自己修好。那老公孩子不如我意了,也不是赶走就能解决的,还是要把我自己修好。终于明白了“我是因,世界是果”的真谛!我好了,家人就好了,世界就好了。
爱人:孟子这么引导的主旨是让齐宣王行仁政,为什么要行仁政?王的位置是上天对他的信托,人民也代表着上天。再回到唐山打人事件,包老师说“我是因,世界是果”,说的是“我”,包老师讲他是因,如果他再早点开悟,早点成立涵德公司,唐山多一个智心馆、多一个心理教练再多一个心理教练呢,如果当事人有在涵德学习过呢,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这个点对我触动很大,这就是包老师讲课主旨,他强调好几次“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我又浅薄了,我以为我是因,我多去学习,改变我们的能量场,就能避免那些事。包老师的“我是因”,是面对任何事情都说“自己是因”,而不是要求当事人是因。包老师从来都没站在别人的立场是立因——当有小伙伴问他为什么父母总打他不打弟弟,包老师回答小伙伴,说他能在学习的课堂上,说明他的父母之中至少有一个来涵德上过课,出现这种事情是包老师的错,说明他没教好。
读自己:通过和爱人的对话,我才发现爱人是大智若愚,一直以来,我都很高傲,对他很不屑,现在才发现他真的是个宝藏呀!他是因为珍惜我,让我各种作,然后我还得寸进尺,惭愧呀!我是因,我若不好,看谁都不好,假如我觉得老公孩子不好,那一定是我没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