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是你的,不管怎么折腾,总会来到你的手上。唐代末期唐宣宗李怡韬光养晦的经历证明了这句话的经典。
唐朝末期的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由于迷信术土,服用丹药造成重金属中毒,临死之前口不能言,这样就给宦官们假传遗诏随心所欲创造了条件。
宦官们阴差阳错,本来想让一个“傻子”光王李怡继承皇位,好控制他为自己集团谋利,谁知宦官们竹篮打水一场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唐宣宗李怡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他的母亲郑氏地位卑徽,是随着罪臣的家眷没入掖庭为奴。
郑氏天生丽质,被宪宗皇帝的贵妃郭氏看中调到自己身边当待女,不久又被唐宪宗宠幸,成为后宫妃嫔中的一员,后来生下了光王李怡。
光王李怡从小在智力方面有点缺陷,呆头呆脑的,又加上言语不多,常常是宫中皇亲国戚们取笑戏弄的对象,就连他的几位皇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也从来没有尊敬过他,反而不断地嘲笑他。
即使是处于这样任人蔑视的地位,他的皇侄唐武宗仍然没有放过他,还是千方百计地想除掉他以绝后患。因此,武宗皇帝偷偷地命令宦官要将光王李怡沉于宫中的厕所里溺死他。
宦官十分同情这位“傻子”亲王,把他俏俏地解救出宫,藏了起来,并告知皇帝光王李怡已经死了,这才保住了他的命。
唐武宗英年早逝后,长子只有几岁。这时,饱受磨难的光王李怡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对于宫中手握大权的宦官们来说,拥立个“傻子”当皇帝,那日后的天下就是我们自己的。所以,宦官们极力拥护李怡登上了皇位,史称唐宣宗。
谁知唐宣宗登基后,他一改以前的木讷呆滞的形象,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自信和果断,积累几个月的政务在他的手上都迎刃而解,他的行为让朝廷上下挂目相看,人们仿佛看到了太宗皇帝的影子。
在史治改革方面,他按官员的能力提拔任用,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命唐宣宗都自己经手审查后方可上任,并且对官员做到奖惩分明。
对于有政绩的官员他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那些庸官和贪官污史,一经发现绝对免职和严惩不贷,即使是母舅也是一样,不能胜任就调离岗位,出点田地金帛补偿母舅。
唐宣宗为人十分公正,不任人唯亲。医官治好了他的顽疾,便想以此为由向唐宣宗索求一官半职。但宣宗皇帝严厉地拒绝了医官的请求,只赏给他金银作为补偿。
唐宣宗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的管束也频为严厉。女儿婆家的小叔子生了重病,女儿去看戏了,宣宗皇帝知道后,狠狠地批评女儿的不懂事,这件事情对皇亲国戚的教育很大。
那个时期,在李忱君臣的经营下,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向好的方面发展。
唐宣宗在位时期,国家越来越强盛了,军事力量也加强了,被吐蕃占领的一些地方都陆续归顺了朝廷。并且他还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善于纳谏,因此,唐宣宗度人们称为“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