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养成。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每个年级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
四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是提问,同时又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对三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又提高了一个层次。第七单元又提出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直到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种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四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单元导语页都有很清晰的呈现,梳理如下。
每一个单元都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这种编排方法真正落实了以教材为例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习得阅读方法,从而为课外的大量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想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简单说说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这一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精读课文。这是继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之后,第二次安排与童年生活有关的主题,在六年级的时候还有一次与童年生活有关的主题,不同的是这一单元的编排,有童年的欢乐,更有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
这一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编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这一单元围绕这一要素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跟阅读策略单元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呈现了学习伙伴做的批注,让学生直观认识批注提示,学生可以批注对内容的体会、疑问,对写法的体会以及获得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而后两篇文章,旁边留了大量的空白,让学生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总结、梳理了批注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对理解文章的作用。
我觉得这一单元的编排是特别有必要的。三年级的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课外阅读量也大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将开启海量阅读之旅,逐渐从浪漫阅读向精确阅读迈进,在这样一个过渡的关键时期,学习批注这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无论是对于他们提高阅读兴趣,还是深度阅读,都有很大的帮助,都是极其必要的。
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三个: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三是记一次游戏,把游戏过程写清楚。这三个语文要素也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语文要素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内外读物时,对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句子进行批注,关注人物的心情变化,促进对所读文本的理解,再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引导学生从阅读走向表达。
在学习《牛和鹅》时,可以聚焦5~7自然段,关注作者的心情,当他看到鹅的时候,当他被鹅欺负的时候,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把它画下来。
接着引导学生关注动词,体会作者的害怕;关注写鹅的片段,体会作者的恐惧;关注语言,体会作者的绝望。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批注在课文旁边。
批注结束后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白其实批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针对某个词语,也可以针对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就可以把语文要素二和语文要素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体会了人物的心情,又学习了批注的方法。
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批注走进丰富的心理变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圈圈画画,并在旁边写下想法或疑问。通过阅读,可以选出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用线连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作者的心情经历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这样的阅读,揣摩作者细腻的心理变化,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学习《陀螺》时,批注的视角有一些变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比如“这真应了一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对你很有启发,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就找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做批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句子的内涵。
引导学生在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时,也可能自己有所启发的地方,亦或是内心有什么样的疑问等都可以作出批注。
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做批注的方法。再结合课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关于批注的梳理,进行补充学习。在阅读中我们还可以。什么地方进行批注?比如对比阅读,遇到两种相似或者是相反的内容或方法时,通过对比来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很好的批注方式。
另外批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圈画、标注,可以写感悟,也可以填补空白写批语。交流平台还提醒学生读完文章,做完批注,再重新读一下文章和批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新的收获。书中还提倡同学之间交流批注,了解别人对文章的想法,以丰富自己的理解,进而扬长补短。
就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我想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语文课本中编者加的批注之外,我还会给学生看我阅读过的书籍,我把自己阅读时做的批注展示给学生看,不仅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同时也给学生做了榜样,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通过批注这种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的。
有了教师的榜样和引领,接下来我会开展一个批注展示、交流活动,就我们班级共读的一本课外书,用学过的批注方法进行批注,然后在班里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同伴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批注水平和质量。
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的学习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练习,不是通过几篇课文就可以练就一种阅读的本领。学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策略单元有学习提示、旁批,老师可以通过学习提示、旁批和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边读边边批注。如果说精读课文是学习阅读策略的“学习台”,那阅读课文实践运用阅读策略就是“练兵场”,而后面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则是总结归纳本单元学习到的阅读策略“经验台”。利用好教材,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再延申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学习的目的就真正达到了。
批注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批注的方法进行学习。尤其是精读一些课外读物的时候,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养成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的习惯,不仅学会了阅读,更学会了思考,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阅读向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