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开始,《纳瓦尔宝典》开始谈幸福。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有时候,忽然在旅行时碰到久未谋面的老友,感觉到很幸福;妈妈从老家寄来一块腊肉,收到后瞬时感受到幸福;买到心仪已久的物件、听到客户的赞美…… 这些也是幸福!
纳瓦尔认为他人的对幸福的理解是以下几种:
1、心流状态。
2、欲望得到满足。
3、知足常乐。
4、有积极快乐的想法和行为。
而他本人对幸福的理解:
不需要主动作为的状态,剔除了“缺憾感”,无欲无求的一种状态。
我个人也很喜欢他定义的这种幸福。
我记得樊登老师在解读论语时提到孔子之所以看起来快乐幸福,因为他是处在一种“不找”的状态。
让我们再回温一下论语里曾点之志:“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可以想象一下:在两千多年前,群雄逐鹿、铁马金戈、战火不断,孔子和学生们却在想:每天沐浴着春风和阳光,草长莺飞,携三五好友,带上孩子们,在郊外游泳、唱歌……
这种自我感知的幸福感,弥足珍贵。孔子一生经历了很多坎坷磨难,却始终保持积极乐观豁达通透的心态和活法,值得我们反思。
纳瓦尔认为:
幸福就是一种 毫无缺憾感的充盈状态。当感到生命中并不缺少什么时,大脑就会处 于休眠状态,不再追忆昨天,也不再畅想明天,不会悔不当初,也不会谋求未来。
在没有缺憾感的短暂时间里,你的内心会一片宁静。当内心宁静 时,你是满足的,是快乐的。
随着年龄渐长,我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也在不段变化。
二十几岁时,幸福是突然买到一双漂亮的高跟鞋,立马穿上去参加同事聚餐、经常可以收到男朋友(现在的老公)的短消息,并可以经常和他吃饭聊天;
三十几岁时,幸福感来自上级对我工作的肯定、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参加总公司的表彰大会…
四十几岁的我,幸福感来自看到女儿初一到初三毕业,个子突然长到了和我一样高、参加论语训练营,交上很多来自全国各地极其优秀的朋友、通过坚持练习跑步,一年之内可以有勇气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每天练习书法,一年以后可以自己写春联了……
这些事带给我的幸福感,与物质、名利似乎越来越远了…
我想终有一天,我也许会和孔子、纳瓦尔一样,在为实现财富幸福人生快乐地努力着,却不知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