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被当做“许愿池”表明了市民对其信任度越来越高,但是把12345当成“许愿池”是极其不正常的做法,有损其公共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12345热线的一端,承担着百姓的殷切期盼和民生福祉,另一端是一线话务人员的辛苦和付出,每位市民理应当呵护这根“民生线”,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这些奇葩诉求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不少人对于12345热线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12345被当成“许愿池”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是平添压力,占用资源。12345热线的负担一直是沉重的。据媒体调查,某地12345热线的接线员,每人每天要接120至150个电话,“即使这样,好像时间也总是不够用,在8小时工作量之外,还要加班”。然而出于实现个人愿望等目的,无故滋扰甚至恶意拨打12345,则是过量占用服务资源,扰乱工作秩序的体现。
二是误导公共服务方向。当12345热线被当作“许愿池”,即成为人们提出各种非紧急、不合理或超出服务范围请求的平台时,会导致真正的紧急问题和合理诉求被忽视或延误处理。这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可能使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对于一些看似离奇的诉求,如果没有得到严格甄别和处理,可能会误导公共服务方向,使得公共服务资源无法有效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一是宣传引导,消除偏见。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12345的正确“打法”和受理范围,公开“晾晒”不合理不合规诉求案例,让群众认识到该热线是地方政务服务的“总客服”,频繁无故拨打、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反馈的情况明显与事实不符、违反政策的诉求等都是不受理的范围,利用热线平台发泄情绪、骚扰或辱骂接线员等,不仅严重浪费公共资源,且可能触犯法律。如此宣传教育,才能让个别人树立对公共资源的尊重和珍惜意识。
二是制定政策,完善细则。不能“来者不拒”,要制定《不合理不合规诉求认定办法》并广而告之,对不合理不合规诉求,在给出合理解释的基础上明确说不,从源头将这类诉求拒之门外,避免将它们转至相关部门。对滥打热线的行为设立警告、限制拨打等惩罚措施,对恶意投诉滋扰、骚扰或辱骂接线员、利用热线谋取私利等违法违规行为,联合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以树立正确的导向。
三是坚守原则,明确拒绝。明确12345热线不受理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政府信息公开等程序解决的事项和已进入信访渠道的事项,以及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事项。相关单位大大方方说“不”,并把情况定期晒一晒、说一说,可避免让工作陷入纠缠虚耗、顾此失彼的困局。把超纲越界的情形充分告知,也能破除“按闹分配”的思维误区,匡正法治社会的现代治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