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化:是一种自我监测能力,人对于心理状态的普遍性的注意,尤其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自己具有心智来调节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比如,女儿注意到父亲拒绝他,可能是因为他的抑郁,而不是他的敌意。
反思性功能使我们能够把自己和他人看作是具有心理深度的人,使我们对自己的体验做出反应时,不仅能够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还能够根据潜在的心理状态,比如欲望、感受、信念,使行为能够为人所理解,并赋予其意义,因此,反思性功能与我们的领悟和共情能力密切相连。
反思性功能包含着心智化,心智化是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体验而反思性功能,除了这些以外,还有通过体验觉察推测心理深度的东西。
心智化能力在治疗中也可能是患者对治疗师所作解释的接受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理状态的本质的觉知,比如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总是不完整的,人们可以调整心理状态来减少痛苦,人们可能故意掩饰内在的状态,某些心理反应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是可以预测的。
2.明显努力识别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根据信念,感受欲望等方面来解释行为的原因,能够理解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解释,认识到我们对某种状态的感受,可能与我们观察到该状况的某些方面不一致。
3.认可心理状态有发展的方面,比如昨天的感觉和今天或明天的感觉可以不一样,父母的行为既受到他们自己父母行为的塑造,同时也塑造了她们子女的行为,儿童时期的观点经常需要根据成年期的理解而修订。
4.对跟访谈者或治疗师有关的心理状态的觉知,比如,如果患者没有告诉治疗师,那么,治疗是无从得知患者知道的事情,治疗师对患者的故事可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情绪反应,治治疗是的个人史及所造成的心理状态,可能与患者的非常不同。
依恋的目的是创建一套表征系统,就是心智化系统,帮助个体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理解,解释和预测。是社会智能的基石,对工作,游戏以及所有类型的合作都至关重要。父母的心智化对促进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而安全型依恋又为激活儿童自己的心智化,且能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心理体验模式:心理等同、假装、心智化
心理等同模式是内在世界和外部现实被简单的对等起来了,信念和现实之间没有区别比如我们遭到不好的对待时,我们就可能觉得自己是不好的,由于觉得自己是不好的,我们就知道,我们将遭受到不好的对待。
假装模式中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是相互脱钩的,我们逍遥于现实之外,任何想象中的世界感觉上都是真实的,而任何被忽略的世界都归于无关紧要解离否认,以及极度自恋性的自大感,都是假装模式的例子。
心智化或反思模式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内在世界与外在,现实是分开的,但又时有联系的,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感受以及幻想是如何影响真实发生的事件,同时有如何瘦真实世界的影响。心智化揭示了自我和他人的世界,是丰富的,复杂的,并且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拥有这样的潜能,可以随着实际状况的变化而修整,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
在正常儿童发展中,一般到了四岁左右,他们逐渐将这两种早期模式整合起来,内在世界不在于外在世界等同内在世界也没有完全与外在世界分开,形成心智化的模式。
在心理治疗中是什么促成了体验?从心里等同和假装模式转化到心智化模式的是依恋的互为主体的关系。
1.先天的互为主体性
婴儿转向母亲,为的是寻找他们自己,同时为了发泄他人和世界比如在一个经典的实验中,让一个一岁的孩子走过有点吓人的玻璃表面,去拿一个放在视觉悬崖另一端的诱人玩具,在面对这个两难情境时,孩子一定会去看妈妈的脸,以决定他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主观体验,如果妈妈微笑,那么,孩子会显得自己安全足够并大胆前行,冒险如果妈妈看起来很害怕,孩子看起来就很难,并且退缩,这种社会参考涉及联合注意的一种形式精油,这种形式孩子探究他人的心智,从而构建自己的心智。
情感调谐适用于描述情绪共鸣以及沟通的双重过程,这使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和其他人感受相近的东西,同时也能向其他人传递拥有共同体验的事实
意图感受以及注意焦点的分享,决定了儿童护卫主体的体验的本质,以及在适当时候儿童自己的体验
2.依恋心智化和互为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