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兰
课品如人品,书品如人品,品读薛法根老师的《薛法根与组块教学》一书,薛老师质朴、真诚、清简、睿智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流淌入我的心田。薛老师组块教学的学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使我对语文教学的本质有了新的洞见。
一、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教什么?“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组块教学的本质是创造有利于学生言语智能发展的教学形态。薛老师认为,“言语智能是运用语言进行认知与交际的言语创造力,表现为对语言的敏锐感、熟练的驾驭力及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言语智能”是语言关乎思维、审美和文化的“合金”。语文是母语,语文学习的根本意义在于运用母语完成自我生命的实践建构;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言语创造力,在教与学的多重交互中生成活泼的语文生活,促进儿童言语智能和精神生命的蓬勃生长,彰显母语教学的儿童性、整体性和文化性。语文教学要把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让学生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教学鲜明的生长性。
纵观薛老师的课例不难发现,组块教学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教学过程轻松扎实。组块教学从实践上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根本性转变: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的转变”;从“学语文”到“长智慧”。这三个根本性转变,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
二、重新思考:语文教学怎么教?
组块教学要唱好减法思维“三部曲”。组块教学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形成“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内容板块。以语文核心知识,以学生语文能力,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课的内容板块。
怎样唱好这减法思维内核的“三部曲”呢?薛老师给我们指明了方法策略:一是“减”,大多数语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摒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例如薛老师《麻雀》课例,紧扣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这一核心目标,删繁就简,重锤敲击,一课一得,学生习得了写作方法,发展了言语能力。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语文课程标准,能从生活实践中、从相关学科的前沿性研究中,汲取鲜活的语文知识,吐故纳新,重建语文课程及教学内容,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使命。
三、重新定位:语文教学教到什么程度?
在薛老师的组块教学理论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三不教”原则,即学生已读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那语文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的言语智能充分发展了。”研究薛老师的大量教学案例会发现,他总是设置表现性的言语转换活动,让学生“以言传言”,把自己读懂的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组块教学聚焦在“怎样说”上,并以板块化的活动推进教学,这样就多了一些语文的东西,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所以,薛老师的课堂是洗练的、漂亮的、达成度高的。
板块教学实现教学活动的“立体效能”:情感体验有深度、有效思维有长度、实践能力有高度。让学生体验拾级而上的“爬坡感”,改变传统教学的“同一水平重复”。引导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让学习看得见,让进步看得见。例如,在《珍珠鸟》课例中,薛老师设计的教学板块为:感受“形”;梳理“事”;体会“情”;理解“理”;学写“变”。在“变”的环节,引导学生由体会作者冯骥才是如何写出小鸟对人由不信任到完全信任的变化过程,进而搭建平台让学生仿写老师和同学越来越亲近的变化过程。这一设计化知为用,让语文学习真实地发生,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生长言语智慧,实现思维进阶。
一本书就是一个火种,可以点燃一群人;一个团队就是一面旗帜,可以鼓舞前行。感谢薛老师,感谢工作坊的导师及伙伴,因与你们的相遇,我的职业生涯变得更美好。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愿我们一路且行且思,用实践赋予组块教学更新的要义,用行动诠释语文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