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国。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这个人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身体。他越想越害怕,从此以后,整天忧心忡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
相信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这是“杞人忧天”的故事了。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因为某些问题,而陷入灾难性的胡思乱想无法自拔,从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长此以往可能会拖垮身体,影响健康。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治”,如何获取“心药”呢?
这本《胡思乱想消除指南》是针对人类常见的8大情绪,用逻辑和行动的方式助你解开心结的心药。
作者莎拉.埃德尔曼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作家、培训师,在悉尼大学教授认知行为疗法课程超过20年,结合自己的临床心理咨询经验,针对认知行为疗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写成这么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练习的操作手册。
书中对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全面而易懂的介绍,针对每一种情绪问题,作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和练习。我们可以从书中大量的例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帮我们挖出了情绪背后作祟的错误观念,用思考和行动扭转感受,远离不健康的思维方式。
一、认知行为疗法
在“杞人忧天”的故事里,后来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团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这个杞国人将信将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团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有掉下来的危险了吗?”
“不会,不会!”热心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继续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
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那么一个人,当你受困于某个灾难性的想法不能自拔时,这个人的点拨就让我们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此刻的你会不会感到,当改变认知之后,行为也变得不同了,情绪不再消极,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加明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任何一方面的积极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联系的发现,也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在其发展史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和精神病学家艾伦·贝克。
他们研究发现,非理性思维造成情绪困扰,只要通过更理性、均衡的方式思考,就能解决心理问题。这种疗法也称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二、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情绪
大多数人认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使我们产生了相应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将愤怒、焦虑、沮丧或抑郁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环境。但埃利斯指出,事情和人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好或坏——这些因素知识起到刺激的作用。事实上,是我们对他们的认知决定了自身的感受和行为。
由此他提出了ABC模式:
l A代表“触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即触发我们反应的情况。
l B代表“信念”(belief):即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l C代表“后果”(consequence):即情绪(包括身体感觉)和行为。
我们倾向于把“C”归咎于“A”,事实上,“B”才是我们产生某些感觉的原因。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感到焦虑”,通常我们都会认为是“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A)”让父母感到焦虑(C),然而是父母对于成绩好坏与事业前途的信念(B)导致的焦虑情绪。这些信念可能包括“担心不能考取理想学校”,“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能幸福的生活”等。
当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糟糕的负面情绪,又找到了引发这个负面情绪的信念时,就要行动起来,对它进行“反驳”!
l D反驳(dispute)
反驳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一行动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认知,避免或消解会引发无谓痛苦的情绪。
但要注意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所有不良情绪,而是要发展合理、均衡的认知,对生活中的挑战做出恰当的反应。
三、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有些消极想法是很容易反驳的,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切实际,就可以舒缓情绪。而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质疑想法的正确性。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过逻辑的提问来审视我们的想法,找出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并提出更合理的观点。
苏格拉底式提问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作者推荐的这几个问题需要根据客观证据而非直觉来回答,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妄下消极结论或做出不合理假设。这些问题也被称作“现实性验证”。
现实性验证
1. 事实是什么?
2. 我的主观想法是怎样的?
3. 哪些证据支撑了我的想法?
4. 哪些证据与我的想法矛盾?
5. 我犯了哪些思维错误?
6. 我还可以怎么想?
在生活中,保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是一个很现实也很普遍的话题。那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景:
小红的丈夫经常加班,回到家的时候总是筋疲力尽,不愿说话。小红感到很伤心:“他不爱我了,如果在意我,就会花时间陪我,回家后也会跟我说说话。”
在学习了认知行为疗法以后,小红尝试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反驳自己的认知:
(1)事实是什么?
加班很久,回家后不愿意说话。
(2)我的主观想法是什么?
他不爱我了。
(3)哪些证据支撑了我的想法?
他回家后不说话,但从未表示过想减少工作时间。
(4)哪些证据与我的想法矛盾?
我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会察觉并表示关心,周末的时候,他的话会多些。
(5)我犯了哪些思维错误?
对人错觉和妄下消极结论。
(6)我还可以怎么想?
他加班是因为工作对他很重要,正在努力创业。回家后安静是因为他累坏了。没有证据证明他不爱我了。我可以主动多和他沟通,说出我的感受。
经过这样的主动变换思维,进一步提问思考,小红不再一个人独自郁郁寡欢,开始主动与丈夫沟通、解决问题。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种反驳消极认知的方法,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详细阅读。
四、写在最后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高强度的工作、高负荷的压力总会让我们产生愤怒、焦虑甚至抑郁的情绪。
情绪的出现不可避免,发泄情绪也只能得到暂时性的释放,于长远来看会给身心造成伤害。据科学家实验数据显示,人类在愤怒之下产生的毒素甚至可以杀死实验室的小白鼠。
可见胡思乱想带来的情绪困扰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灵都是双重伤害,而我们要做的是先清除不正确的认知带来的错误情绪,接着用反驳的方式去消除这些“垃圾情绪”,进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为。书中的方法科学且实用,希望成为你疏导情绪的良药,并不苦口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