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对付”的人生呢?
“对付”,对付一口饭,对付着穿,对付着过。这个词汇,是四十年代生人的高频词。
为什么要对付呢?我可不要对付的人生。
父亲对他自己的婚姻不满意,临终前还对没离婚表示不甘心。
父亲和母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父亲始终想离婚呢?我没有问过原因,现在更是找不到答案,因为母亲从来没有聊过这个话题。也许这是上一代人普遍存在的“意难平”。
我上中学时,父亲和母亲半夜吵架,被我哥听见。
父亲离婚的愿望至死也没有实现,不是母亲不答应,而是他自己不坚决。
大一下期的夏天,父亲给我买了两条新裙子,送我回学校时,走在师大环岛,如今川师附小大门外的十字路口,即将走上柳堤,父亲郑重地问:“我现在跟你妈离婚,你愿意跟谁?”家,在我心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存在,我无法接受“我的爸爸和我的妈妈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当时我振振有词:“我谁也不跟。”“为什么?”我想父亲内心一定是希望我选他。“你和我妈,我谁也舍不得。如果跟我妈,我想你怎么办?如果跟你,我想我妈又怎么办?我谁也不跟,我自己生活。这样我就可以选择自由地跟你们来往,谁也不伤害。”父亲听罢,长叹了一口气。
如今回忆起这些细节,我想父亲大概想把离婚对儿女的影响降到最低,希望求得儿女的理解。可是,年少的我,并不理解父亲如此执着于想离婚却又没有勇气的原因。
父亲念叨了大半辈子的“离婚”。但是等到我结婚十年后感觉婚姻无意义想离婚的时候,父亲却极力阻拦:“傻丫头呀,离婚是很痛苦的事情呀。有什么过不去的,再慎重考虑考虑。别轻易提这两个字。”
2005年下半年,父亲查出胸腔积液,肺癌晚期。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他跟我哥说:“我这辈子被你妹妹的一句话耽误了。”这句话,我是否说过,毫无印象。父亲说:“就因为你一句话呀。你说过如果我跟你妈离婚,你就当坏女孩。你都忘了?就因为怕你变坏,我没敢离婚。”
父亲优柔寡断,明明是自己下不了决心,却把责任推给儿女。
我的孩子大约2个来月的时候,我回到父母家,父母轮流帮我带孩子。母亲负责晚上,父亲负责下午。孩子睡着后,父亲就跟我商量:“爸出去打一会儿牌,行不?”孩子睡着了,我一个人能行。
有一天下午,孩子睡在床上,父亲和母亲说着话,说着说着,父亲竟然去厨房拿了一把菜刀,他说道:“你咋就不能好好说话呢?!”母亲并不吃他这一套,转身出了家门。
就因为母亲多年来始终不能按照父亲期待的方式“好好说话”,父亲就一辈子“较劲儿”“想不通”吗?父亲和母亲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儿女不知道的事情?
少年时代,在家里翻看老照片时,我曾经看到一张黑白单人照,照片上的女子大约20出头,圆圆的脸,珠圆玉润的感觉,看上去十分温柔。我问母亲这是谁,母亲说:“我和你爸的同事,他喜欢你爸,你爸没答应人家。”
母亲是家里家外一把手,操心劳累。作为北方女人,把家务全包完了,父亲想洗手绢或者袜子,母亲都不让。父亲有时候就故意把袜子递给我:“闺女,帮爸洗一洗袜子。”但凡母亲在一旁看见,就会让我放下留给她洗。
父亲实际上是乐意做家务的。他常常拿着抹布擦桌椅、床框、窗台,并且希望我跟着他一起做。
父亲曾说:“单位的人都说我幸福,回家啥也不用干。他们说‘刘工,你可是咱们厂最相符的男人,我们回家要给老婆端洗脚水。’可是我跟他们说,我巴不得给老婆端洗脚水。回家啥也不干跟住旅馆有啥区别。我的同事说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你看看你妈,我想洗个手绢洗双袜子,她都不让。我想培养你们干家务,她也不让。你妈不懂得心疼自己。”
父亲说过:“夫妻要共同承担家务,在做家务的过程中能增进感情。你妈这样伺候我,我觉得无所事事,并不好。”
母亲对父亲的付出,并不是父亲喜欢的方式。
父亲常说,婚姻里两个人的性格相投是最重要的,容貌、文凭、收入都不是衡量感情的标准。
性格相投,就成了我对婚姻认知的第一个标准。
然而我很清楚,男女相爱的最初,大多觉得性格是相投的,只有真步入婚姻,朝夕相处,才会发现生活习惯、三观会有多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