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过一件小事,好像是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妈妈是家里的定海神针?为什么妈妈的情绪和格局能影响孩子的成长?
上午儿子因为没有睡醒,被叫起床去医院检查视力,儿子情绪特别大不愿意去,想着要尊重孩子,小孩儿也有自己的脾气,就没有强求。吃过午饭后,儿子同意去医院检查视力。可能是我和爸爸平时对孩子的催促多一些,对孩子的忍耐少一些。爸爸着急就先下了楼,没有和孩子说清楚从哪个方向走,结果爸爸和儿子走错了方向。儿子虽然上了初中,没有配备手机。爸爸在一个北门着急的等,儿子则是晃晃悠悠的去了东门。爸爸等不到儿子,儿子看不见爸爸。当爸爸又急匆匆的返回家,也不见儿子,爸爸气呼呼的下楼找儿子,结果看见儿子晃悠悠的从东边回来。气的爸爸在给我打电话只骂儿子,做什么都不行,学习就更不用说,眼睛近视就近视,不用管他。爸爸真的是气的不行,嘴里还一个劲儿的骂。
可能妈妈是爱子心切,也可能是处身事外,理解儿子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作为爸爸应该清楚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当听到爸爸骂儿子时,心里特别的不舒服,没等爸爸抱怨完就挂了电话。今天通过爸爸的行为,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在所有问题面前,是怎么看待问题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想就会不同。更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我们作为家长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孩子,这样才不会对孩子目前的问题所困扰。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如果爸爸在出发前和儿子商量好,从哪个方向出发去医院?即使在等儿子也不会出错。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我这么走,孩子也会这么走,也就避免了前面的矛盾。自己反思的是,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慢一些,再慢一些,才能和孩子同频,才能看懂孩子的内心,才能懂得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