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天填 5 张表、迎 3 拨检查,现在每周能腾出 2 天走村入户”,基层减负规定实施一周年,这样的 “获得感” 成为不少干部的共同感受。但与此同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变异、“责任甩锅” 等问题仍未根除,如何让减负从 “纸面” 落到 “地面”,还需穿透表象找根源、聚焦痛点谋实策。
减负有 “实效”,更要防 “回潮”
一年来,“文山会海” 明显瘦身,“过度留痕” 得到遏制,许多基层干部终于从 “报表堆” 里抬起头、从 “微信群” 里抽出身,把精力投到了产业帮扶、矛盾调解等实事上。某乡镇干部算了一笔账:“现在会议减少 40%,报表压缩 60%,每月至少能多走访 20 户村民。” 这种变化,正是减负政策最生动的注脚。但也要警惕 “明减暗增” 的回潮 —— 有的会议从 “线下” 挪到 “线上”,时长没减反增;有的检查从 “看材料” 变成 “看直播”,形式主义换了 “马甲”。减负不是 “一阵风”,唯有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才能守住 “减负成果”。
基层有 “感悟”,更需解 “忧盼”
“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让责任更聚焦”,这是许多基层干部的真切感悟。以往,“一个萝卜多个坑” 的多头任务、“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 的考核压力,让不少干部陷入 “疲于应付” 的困境。如今,任务清单更清晰、考核标准更务实,干部们得以 “心无旁骛干实事”。但感悟背后,仍有 “忧盼”:部分上级部门习惯 “层层转发”“责任下压”,把 “减负” 变成 “甩锅”;一些地区 “数字减负” 不彻底,多个 APP 重复填报、数据不通,反而增加负担。基层的 “忧盼”,正是下一步减负的 “发力点”—— 既要 “松绑”,更要 “赋能”,让干部敢干事、能干事。
痛点在 “基层”,根源在 “上层”
谈及减负痛点,“指尖负担”“考核冗余”“责任转嫁” 是高频词。某社区网格员吐槽:“手机里装了 8 个工作 APP,每天要在不同平台填相同的信息,下班还得盯着微信群等通知。” 这些痛点的背后,根源往往不在基层,而在上级治理思路的偏差。一方面,部分部门存在 “重痕迹轻实绩” 的惯性思维,把 “留痕” 当 “负责”、把 “报表” 当 “成效”,导致基层被迫 “围着材料转”;另一方面,“权责不对等” 的问题突出,上级部门 “拍板决策” 却把执行责任全压给基层,出了问题还让基层 “背锅”。此外,部分地区治理能力不足,不会用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反而让 “数字工具” 变成 “数字负担”。
减负要 “精准”,核心在 “为民”
基层减负的最终目标,是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要破解当前难题,需从 “根源” 发力:一是 “精准拆弹”,针对 “指尖形式主义” 开展专项整治,推动政务 APP 整合、数据共享,杜绝 “重复填报”;二是 “权责对等”,明确上级部门 “指导责任” 与基层 “执行责任” 的边界,严禁 “只甩锅不赋能”;三是 “考核破冰”,建立以 “群众满意度”“实事完成率” 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 “干得好” 比 “说得好” 更管用。
减负一年,变化可喜,但前路仍需攻坚。唯有始终锚定 “为民” 核心,把基层干部从不必要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真正沉下去、干起来,让减负成果最终惠及万千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