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人来说,出入频率最高的地点之一莫过于方寸之间的教室,小小的物理空间里因为“学海无涯”之故住着很多的人和事,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复一日交集中,有数据标明的方寸之间有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关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关于孩子的成长故事;关于师生和谐共处相互成就的故事;关于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故事。
老师的视界外显成了教室里的故事主线。在一次名校观摩活动中,G校长的话,让我对教室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教室门一关,这方舞台上的老师,诠释着他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着他将带领孩子去向何处。”很多时候,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室的三尺讲台,讲述的可能还是在重复着文本中的故事,缺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深度理解文本,追根溯源地让学生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作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实话,信息时代,关于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并不是难事,因为学生都可以通过APP去找寻,而且可以对自己的存疑点进行反复学习,倍速也好,慢速也罢,总归是能够在反复播放中让你将知识点吃透为止。而作为导师的老师,应该如何做呢?我想老师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最基本的应该就是在情感氛围的营造中,让孩子提供某种与知识点相关的中心事件或核心要素,帮助孩子建立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链接,而且是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多层级的深度链接,这样孩子对他们的未知领域有了更大的可以探究的空间,于是我们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式教学、综合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应运而生。也许作为新时代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或跨界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分工协作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我们教与学日程了。若老师们还在满足于教自己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学,那真的有点落伍了。不光是学生要有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老师也要有跨学科深度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师生都在“教与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激发潜能,不断探索“舒适圈”以外的世界,这样才能胜任岗位教学,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并履职成为“穿针引线”之人。多年以后,我们回首看那些已经走入工作岗位上的学生,很多孩子的身上都留有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的印记,这些故事就是源自于方寸之间的教室,鲜活、生动、经典而又耐人寻味。
教室里的空间写满了老师的视野。人与人的不同,可以从任何一个细节或一颦一足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在校园里最能够体现教师独特性的就是方寸之间教室里的班级文化布置。有的老师文笔很美,所以那些呈现在墙壁上的标识看得出来都是经过了老师精挑细选的;有的老师擅长书法,所以他们的文化布置会凸显出班级的书法特色;有的老师喜欢绘画,那么他们班级中的孩子也会很喜欢绘画,粘贴在文化墙上面的是以学生的绘画作品居多;喜欢阅读的老师,他们的班级图书角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本书,都是有主题的经过精心挑选而放置在图书角,因为他知道图书漂流之后的海量阅读将给孩子们什么样的能量给养,一个学期下来,图书角的书都是孩子们的阅读必修课,而孩子们也都乐此不疲,会将书本中的内核思想或文化,以思维导图、绘画作品、课本剧、读摘评记、习作等方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展架上,美美与共而又各美其美;也有的老师懂设计,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以孩子视角用不同方式来真实表达他们自己。在教室的洗漱间里,有的很糟乱,各种清洁工具堆放凌乱;有的整整齐齐,一尘不染;有的充分利用了每一处空间,让每件物品的设置和摆放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身高且井井有条;有的是以排班的方式由专人负责按时清整;有的是断舍离做到极致的美观与整洁……这些方寸之间的故事,亦反映着带班老师的认知、思维与管理模式与能力。
有时候我们只是满足于自己看见的,对于那些视觉之后的教育元素关注得少,真的要感谢这些书籍,让自己在他人的世界里,找回现实的真实,给自己补充营养的同时,学着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去更好地关注身边事,突破思维的墙,更新已有认知,勇敢发现表象背后的真实及蕴含的教育哲理,让这些方寸之间的故事能够成为大家共同进步和成长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