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2小时8公里外的焦虑:我只管得了自己的心

飞鸟与海

文/石方斋

“真正的自由并非掌控万物,而是掌控自己面对万物时的心境。”——题记

01

我永远猜不到计划和变化谁会来得更快一些。

生活不是剧本,它充满意外、转折和无法预料的变量。

为那些远在“2小时和8公里”之外、超出我掌控范围的事情忧心忡忡,无异于在想象的迷宫里徒劳奔跑。

当一件事发生——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挫折,还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们体验到的快乐悲喜,有时并非直接源于那件事,而是你解读它的心情,和你回应它的方式

以往,我沉浸在“为什么是我”的抱怨里,把焦点锁定在失去的部分;现在,我努力寻找“我能做什么”以及“我还有什么”。

每次,当我这样去解读事件的时候,总会奇迹般地从事件中收回能量,像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又重新扬起船帆。

02

学会“转换角度”与“内在掌控”,是走向“心静”的密钥:

清晰的边界感: 时刻问自己:“这件事,哪些部分是我能影响的?哪些部分完全超出我的能力范围?” ,得到答案后,果断将精力从“不可控”的焦虑中抽离,聚焦于“可控”的行动上。 

为远方模糊的威胁失眠?不如专注眼前能做好的一件小事。

拥抱“未知”的常态: 承认并接受“不确定性”是生命的底色。与其徒劳地预测风暴,不如锻造内心的韧性

相信无论何种境遇降临,我都有能力去理解、去回应、去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重塑心情: 当负面事件冲击而来,觉察自己的第一反应。是“一切都完了”?试着按下暂停键,寻找更客观、更富有建设性的视角:“这确实是个挑战,但它是否也蕴含了某种启示或成长的可能?” 

认知的重塑,能瞬间改变体验的重量。

选择正向的回应: 深呼吸三次,写下混乱的思绪,问问自己:“此刻,我能为自己做点什么有益的事?” 

行动本身,就是解药。

关注当下: 当思绪被未来或远方拉扯,将注意力温柔地带回此时此地。感受呼吸的起伏,观察周遭的细微声响或光线,专注于手头正在进行的任务。

当下,是唯一真实存在、且能被我真切感知和把握的时空。

在困境中寻找希望: 保持乐观,并非无视现实的艰难。在承认痛苦的同时,刻意训练自己,去发现并聚焦于那些依然存在的可能性、微小的进展、值得感恩的碎片,以及值得纪念和延续的情感。 

03

当我学会放下对“2小时和8公里”外不可控之事的执着焦虑,转而将力量倾注于内在的理解与回应之道,我便从命运的被动承受者,蜕变为自身体验的主动塑造者。

想到什么,就去做。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