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严重的人,每一天都会精神萎靡,能量感较差。遇到事情不愿做,极为消极懈怠。焦虑和不安的负面情绪时常伴随,心情压抑,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这就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折磨。其实,内耗的人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意识里的念头犹如电影镜头一样,频繁闪过,每一刻每一秒都不会停息,而且这种念头很多都是无效念头,有瞬间产生的、有因眼耳口鼻受识产生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也许并不能产生什么连接,甚至还会增强人的遗忘,或者瞬间遗忘。比如,自己某时刻想到的什么事情或问题,一转眼就忘记了。在念头闪过的过程,思维处于无意识状态,没有强制性去怎么思考,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就起什么样的念,而且很多念头里面都会带着或产生负面的情绪,抑制住大脑细胞,不会让脑神经兴奋,继而精神有力量。
减少内耗,必须要减少思考思虑,不要随意起念。想一想,大脑这个容量怎么什么都往里面装呢?装多了,就会混乱,就会头疼。当然,减少念头,应该抓住根本,就是为什么念头会这样的多呢?细想一想,无非是自己受外界控制太多,内在越空虚,精神越贫乏,就不能做自己真正的主人了。还有想要而没得到,这颗心一直不受自己控制,被情绪包裹,就往往看见什么,就会产生思绪,听见什么,就会产生思绪,一直被眼耳口鼻所影响所牵绊。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是讲自己得到了什么,也不是说自己付出了什么,而是有很好的生命体验,每一段生命过程都有很丰富的体验。也就是讲,很好地活在了当下每时每刻。
少“我执”,如果常常把自己摆进去,什么都以我为出发点,就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响着,这种影响不是事物受到什么影响,而是自己这颗心收到了影响,受到了束缚。在生活中,我们难免是个俗人,肯定会被俗事所扰,比如别人一句话,不管与自己有关系无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涟漪,更何况关乎自身,就会猜度想象更多。再比如名利这些与己有关的利益,想得到的地位,努力追求却达不到,这个“我”就会更重,就会削减脑袋绞尽脑汁地达到。可以讲,我们每时每刻都很容易被“我”所执念。当然,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何实现真正的生命价值,在于自我可能性的不断超越。而不是在于追求某一时的名和物。破我执,必须要以减少自己的欲望为基础,或者说得更加明白一点就是物质欲望少一些,增加一些精神追求。不被物质控制,才能去接近精神的自由。还有,减少“我”的存在,也就是不要太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了,很多人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觉得自己多么有本事,其实在自然宇宙面前,自己什么都算不上,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心怀谦卑之心,没有了“我”,就不会带着情绪和偏见去认识事物,就会发现事物真正的本质。
念头太多,就是当下状态的混乱,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就算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但是边做边想其它的,这种状态难道是自己真实的生命状态吗?肯定不是的。真实的生命状态,是自我感知真实的确切的每个当下,没有一丝其他方面的杂念,而能在当下时刻保持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比如,现在我在电脑面前敲键盘,大脑在思考所敲的文字,自己的思绪就要专注在这上面。就算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心念,甚至大脑如一个跳球一样,捉摸不定难以把控,也要时刻把思维意识变成有意识,必须明确自己在做什么,深入地去做,单着有意识的思考去做。所以,保持当下的专注,是美好的生命状态的前提。这个功夫需要自己时刻强加联系,每样自己的耐心,平和自己的情绪。情绪太乱,消极负面,是很难做到对当下状态的保持,意识会不自觉的去探究自己的情绪,甚至去深层挖掘负面情绪的根源,在逃避的过程中滋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在传统文化中,古人讲求“中”,就是要时刻保持自己情绪的平和稳定,才能更好地去处理自己,甚至处理好外在事物。
目标清晰,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更知道自己怎么去做。才能长时间让自己保持专注。为什么对于减少念头造成的内耗有帮助呢?当自己知道了该做什么的时候,并能沉浸去做,就没有闲暇时间去胡乱思考,产生莫名的念头,也就没有什么内耗可言了。目标建立的基础首先是内在的,提高思维意识自由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高度,提升自己思想精神境界,才是最根本的目标,其余都是外在外化的东西。当然,并不是不追求工作的进步、事业的高度,毕竟人的社会性非常重要,必须要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但目标不要放在名利物质上面,这样不仅会增加人的负累,还会束缚人真正实现自我可能性。
时常清扫心灵房间。我们很多的外在行为显现,都是依靠自己心灵意识决定的。为什么自己要多多反思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就是去检查调整自己的心灵出现偏差没有。还有,我们念头过多,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心灵房间堆了很多很多的垃圾,如果堆得多了,就会臭气熏天,带来负面的情绪,这不仅不利于自身,而且还会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人。所以,要时刻清扫心灵房间的垃圾,扫除掉负面的思想和情绪。这也需要自己具有正知正见,既能够辨别什么是垃圾,也能时常为心灵房间照进阳光,弥漫花香。正知正见,需要从古代先贤博大浩瀚思想中去汲取精华,也要在当代正面人物身上去学习照见,更需要自己不断的思考,并在生活中去担当作为,勇于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践出真知,提升自己的道德和精神境界,让心灵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