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拖延症状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的反复出现的拖延症状,详细展示,说清楚该干什么,在拖延的时候自己在做什么)
做事情没有条理,而且做事情时手忙脚乱,毫无头绪。比如我在做老师给的综合性的设计任务的时候,会常常感到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做起,往往也会拖延时间,做其他事情以减少负罪感。
(2)针对我的上述拖延问题,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找到自己拖延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
原因:做事缺乏条理,并且毫无计划性。
原则:做事情前制定计划,规定一个大概流程和大概时间,包括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前在脑子里先走个大概流程,考虑会遇到哪种问题以及怎么解决。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时间:2023.9地点:宿舍
原则:制定计划,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随意打乱自己的计划
画出系统流图,写上具体安排以及详细的计划表,写清楚流程之间的联系,要有先后顺序,上下级的联系要明确。
检验结果:有效 任务安排能够顺利完成,而且会减少被外界因素的干扰,做事情也变得有条理,一些问题在完成时也都能考虑周到。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原则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有效,以后要运用到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比如实践作业,以及考研安排等等。
时间:2023.10 地点:宿舍
方法:继续规划任务,清楚流程安排,做到现实中严格按安排进行。考研查找相关院校以及资料时,应该先了解考研的流程,然后在对应的流程环节上继续查找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院校的报录比和考研书目之类的,不要在考研途中被这些事情分散精力。完成老师安排的设计作业也是,先构建一个大概流图,再往里填东西,设计的时候也可以及时修改,这样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各个流程之间的联系,设计的时候也不会毫无头绪了。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拖延症的自主识别与应对研究”项目的研究内容,数据类型是拖延应对报告,指导老师为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