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做孩子的贴心好朋友
倾听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是亲子沟通的灵丹妙药,更是一名合格的妈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由于不会倾听吃尽了苦头,孩子向她们关闭了心扉,亲子关系也蒙上了阴影。
当孩子和父母交谈时,父母应该“停止手中所做的一切事情”。如果父母继续他们在做的事情,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们所说的事情不在乎。特别是当孩子向父母述说他们的忧虑、担心和恐惧时,父母不能太快下结论。
孩子大都喜欢唠唠叨叨地讲他见到的一些人或事,这时,妈妈千万不要嫌孩子罗嗦和麻烦,因为这种唠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识的最早体现,他在试图向成人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妈妈不仅要静听孩子的唠叨,还要鼓励孩子多唠叨。
不少妈妈在听孩子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孩子的语句、用词不够成熟,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来说,这样做无疑是在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以后的表达失去信心。因此,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即使他辞不达意,妈妈也应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
听孩子讲话,了解他观察的角度、关注的内容、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可以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妈妈也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孩子的观点有所判断,同时合理地帮助孩子树立他的人生观、世界观。
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妈妈争辩时,妈妈千万不能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吵时,妈妈也不要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合理,是否有条理。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
倾听不单是当好听众,还要用动作和情感向孩子传达爱。比如,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点点头,给孩子竖大拇指,给孩子传递肯定的眼神,等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父母是最可信赖的。
做到这些,孩子就会打消所有顾虑,向父母敞开心扉,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耐心倾听孩子讲的每一句话,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既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善于倾听的妈妈能聆听到孩子的心声,能及时分享孩子的幸福、快乐,能在第一时间替孩子分担痛苦、烦恼。因此,不管你有多忙,都要停下手中的事情,做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自觉地向你敞开他的心扉,这样,教育孩子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人跟孩子聊天,很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就是大人常常否定孩子的感受,这是与孩子聊天时的大忌。比方说,当孩子说“自然课无聊死了”的时候,大人绝对不要接着说:“自然课不无聊啊!天气、气象是一件很有趣的东西……”只要你这么一说,这个话题就很难聊下去了,因为当孩子觉得你并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就会把自己后面要说的话咽回去,中断与你的交流。比较好的方式是回答:“喔,自然课很无聊啊,你可以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很无聊吗?”“因为我本来以为自然课可以做实验、看酒精灯之类的,结果就是坐在教室里上课,无聊死了!”保持中立的语调,感受他的感受,往往可以让你知道孩子更多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进而帮助他解决困境。比如,当孩子向妈妈抱怨“功课好难、好多!我都考不好”时,不要说:“考不好有什么关系?成绩不是那么重要啊!”这句话看似在安慰孩子,但孩子却未必会领情。此时,孩子需要的不是“否定”他的心情的对话,而是“了解”他心情的对话。所以,妈妈应该说:“考不好心情一定很不好,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要不要说说你的苦恼?”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跟孩子聊天时,孩子可能会说出一些令你惊讶、反感的事,此时切记要“不动声色”──声调平常,假装毫不在意——这很重要。在尚未明白事情的真相或者尚未想出如何应对时,先保持朋友般的倾听是很重要的。对孩子的“说教”或“讲道理”要与聊天分开,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畅所欲言、无所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