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效应,心理学名词,是认知偏差的一种。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人们在判断或做决策时,易受初始信息或他人建议(锚点)的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所谓的锚,就是参照物,是你的基点,基点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
是不是利用人性喜欢确定性的弱点?当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是渴望找到确定性的,"锚点"给了人确定性。
锚定效应,在很多场景都有应用。
谈判:双方的第一次报价,就是一个"锚点”,如果被锚定,"第一次的报价"就会作为谈判基准价格。
促销:原价698,现价198,698就是"锚点",它作为198的参照。
谈判中,如何才能摆脱“锚定”呢?
策略1:忽略对方的“锚”
策略2:区分信息和忽悠
策略3:避免陷入对方的“锚”
策略4:还一个“锚定”的价,然后双方进行调整
策略5:给对方时间和台阶,让对方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调整其报价
生活中如何摆脱被锚定呢?自己的一些思考
1. 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么?
2. 要采用“慢思考”
3. 在决策时,要多问自己“我是不是有被锚定了?”只有知道自己被锚定了,才会去思考如何摆脱。
你可以对别人设定"锚点","锚定"别人,
对于自己,是否也可以自我设定"锚点",在一些事情上“锚定”自己是,是否也能带来益处呢?
锚定自己,是不是就是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欢迎大家留言,关于对自己设定"锚点"一些想法和案例。
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